藝術家陳東元秉持理念:藝術的價值,在開啟視野,發現美;是啟迪悟性,接近智慧,更是鼓舞感性,昇華性靈。而繪畫以形象,以色彩,豐富雙眼的記憶,更以真情誠意,感動人心。
大元山林場已經被遺忘超過50年,網站版主感懷小學校長像慈母般地照顧,得以度過艱難的歲月,開始著手整理往昔經歷的台灣林業史,盼大元山林場與大元國小的事蹟能讓後世知曉。
專輯包括張騰蛟、關維興、陶世虎、徐素霞、陳秋瑾、洪東標、楊恩生、陳品華、馮金葉、陳一銘、許德麗、莊明中、林欽賢、張峰碧、林毓修、童武義、曾己議、李國欽。
一幅畫想給欣賞者帶來視覺享受,首先必須平衡、協調,這是構圖的重要性。其次畫面要具突出重點,讓畫面豐富、有變化,透過技法、色彩、理論實踐顯現藝術家的蘊涵。
陳東元,一九五三年出生於風光明媚、氣象萬千的宜蘭縣翠峰湖山區,自小便受到湖光山色的影響,心靈深受氣象萬千的景色滋潤,養成喜歡與自然為伍,追逐雲彩的飄逸個性,少年遨遊於優美樸素的蘭陽平原上,所以筆下的鄉村景致和自然景觀,流露安詳寧謐的氣氛,彷彿聽到了大地的召喚,泥土的呼吸,於是那久滯於內心的鄉情,便被緩緩地撥動著。
一九七七年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並獲得全國美展水彩第一名,師大美術系師生系展多次獲得第一名,這項空前記錄目前仍未被學弟學妹突破,在藝壇以乾筆水彩描繪鄉土久著盛名,近年為增廣創作靈感,隻身遊歷大陸半壁江山:在峰巒巔頂迎著松風,與白雲為伴;在戈壁沙漠中,與沙暴抗衡;在高原上,與蒼鷹齊舞。曾多次舉辦水彩、油畫個展,作品廣為國內外美術館讚譽收藏。
表現內容始終堅持以溫馨的方式去追求「繁華落盡見真情」的真諦,遠離城市的塵囂與是非,所呈現的是一片純然的寧靜、和平與清雅,滿佈著生活的經驗與泥土的氣息,令人激賞。
以「無爭」、「無求」的態度去達到生活單純,鄙視政治、族群意識形態的紛爭,畫面呈現勤奮祥和的農村景致與美麗雄偉的自然景觀,讓心靈仿如「不食人間煙火」的桃花源世界,滌盡塵垢雜念,沉溺在藝術文化的氛圍裡。
在台灣戒嚴的七十年代開始用和平、隱喻、移情的方式喚醒以台灣為中心的台灣精神與台灣價值,其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將台灣牛刻苦耐勞、質樸愚駑、犧牲奉獻的精神刻劃得淋漓盡致,是台灣平民百姓數百年來只能默默耕耘卻無法享受、面對無情剝削只能無言承受、面對未來只能任人擺佈卻無法自己掌控的最佳寫照。
早期以水彩表現方式為主,近年來則戮力創作巨幅油畫。
本網站也網羅台灣暨大陸著名藝術家的精心傑作及論述文章,內容膾炙人口。
著名藝術家的專輯包括台灣作家張騰蛟,大陸藝術家關維興、陶世虎,台灣藝術家徐素霞、陳秋瑾、洪東標、楊恩生、陳品華、馮金葉、陳一銘、許德麗、莊明中、林欽賢、張峰碧、林毓修、童武義、曾己議,陶藝家李國欽。
台灣有許多藝術家堅毅地朝藝術殿堂邁進,努力不懈。
2007年藝術家陳東元深覺童年生長的故鄉──大元山翠峰湖已經被遺忘近40年,更感懷小學校長像慈母般地照顧得以康健度過艱難的歲月,開始著手整理撰述往昔經歷的台灣林業史,盼大元山翠峰湖與大元國小的事蹟能讓後世知曉,讓童年叔叔伯伯們引領期盼的搏命奮鬥精神受到世人重現。
過往的台灣林業史皆以政府高角度的觀點編撰,以統治者的冷漠無感漠視窮民的弱勢心聲,以高傲的姿態疏離員工卑微的處境,從未真正呈現低階林工在深山生活的困厄艱險以及學子受教育的無奈無助,更以居住平地鄉鎮懵懂狹隘的邏輯思維去詮釋崇山峻嶺裡鮮為人知的實際環境與人文,導致認知偏差造成諸多謬誤曲解,本網站以被輕賤的貧工視野去真實撰述深山現場艱困搏命與心酸血淚交織的一面。
希望羅東林區管理處在翠峰湖邊設立永久性的文史館,展示大元山林場暨大元國小的歷史資料,每年擇時祭祀曾經蒙受恩澤的山神、湖神以及往昔獻身林業造成傷亡的英靈。
讓文獻資料的撰述及宣傳媒體的傳播取得與太平山林場對等地位,恢復大元山林場的名份,將翠峰湖、台灣山毛櫸步道歸還大元山林場,相關史料不再被移花接木,不再被蓄意捏造,
臺灣是藝術家的墳場,從事藝術創作是條不歸路,要有守貧的準備。臺灣沒有讓藝術家生存的環境,藝術創作只能當興趣,不能當職業。
藝術的真諦在色彩中求生命的深度與厚度,藝術的過程在技法中求藏巧守拙鋒芒不露,藝術的生命在創作中求真善美與返璞歸真。
每個人頭上各有一片天,各有自己的世界;每個人各有不同的人生,各有自己的道路;每個人經歷不同,各有許多說不完的故事。從自己累積的生活經驗中去尋找靈感,這便是創作之源。
生命在決心死去的一刻點燃,藝術家的事業,是在閉上眼睛之後才開始的,走入歷史後得到的聲名,才是真正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