齷齪的金碧輝煌──泛談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藝術及其他血淚堆砌的藝術背景

一個高度成就的豐功偉業必然隱藏諸多不可告人的晦暗,在歌功頌德的陰暗角落裡總有血跡斑斑的場景出現,在將帥凱歌高唱的激昂氣氛裡,免不了有傷亡家庭淚水涕泣交織的哀傷哭號。

政治是殘酷的,戰爭屠殺只能毀滅人的肉體,人的生命和情感值得被記錄與記憶,文學藝術才能救贖人類。

從利害觀點看事情,深知道戰爭帶來的殘酷與受苦,但其他呢?戰爭奪走人們的基本幸福,卻不該奪走人們存在的一切。歷史大事常忽略小人物的生活史,即使在戰爭中,人們也在創造他們的生活,不管多無奈,盡可能好好活著,是人類對抗荒謬悲慘世界的救贖。

歷史、宗教、民族、文化、性格的差異,我們看到了真實的人性,在無情歷史來來去去之間,人類的悲劇有時就是無法阻止,能表現出人們生活的狀態,而不只是視為歷史撥弄下的道具, 就能更尊重人生、更悲天憫人

輝煌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背後晦暗

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Victorian era),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和大英帝國的峰端。它的時限常被定義為1837年─1901年,即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的統治時期。

在女王統治的時期中,大部份的時間,都有良相輔佐,加上沿續前兩世紀發展的海上霸權,使大英帝國殖民地遍佈全球,國勢強盛,被稱為統御七海的日不落國,國力達於巔峰。在此盛世,藝術、文學及科學都有極大的成就,是英國歷史的黃金時代,史稱「維多利亞盛世」,而此時代的英國人,咸認為他們比世界上任何人都進步。正如女王丈夫亞伯特親王所宣稱:「我們生活在一段最美妙的轉型期,而且即將達到歷史的偉大目標─世界大同的共識」。

其中重要的第一項便是水晶宮的建成,維多利亞女王是在繼承了前幾位英國君王經略的基礎之下,將英國國力更加壯大。工業革命的成果,與工業教育的創辦,以及皇家委員會和萬國博覽會,成果出第一個能移動的建築─水晶宮,並展現英帝國的強大盛世。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1846年維多利亞女王的家庭

左至右: 阿爾弗雷德親王和愛德華七世;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公主愛麗絲,海倫娜和腓特烈皇后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1851年萬國工業博覽會

維多利亞時代科學發明浪潮洶湧澎湃,維多利亞人信仰科學進步,對於工業革命充滿了樂觀和信心。汽船的出現使得運輸和貿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興旺,四通八達的鐵路交通貫穿東西南北。

發達的工業發展,造成通貨膨脹,物價上漲,鄉村耕作無法生存,大量農民湧入都市,形成耕地荒蕪。狹窄的都市無法容納移入的群眾,在黑暗的角落,失業、疾病、髒亂、偷竊、賣娼、........,無所不在,兒童失學,四處遊蕩做童工。社會分配不均,資本豪富與勞工嚴重對立,罷工經常發生。

中產階級因工業革命興起,瞬間致富後,獲得了地位,為誇耀其成就,表現出的庸俗風雅,在禮儀上表現矯揉造作,把建築與家具誇張化表現自己的財力。

然而這種富庶更像是一種罪惡,在維多利亞時代,財富的分配始終不均,貧富對比十分明顯。

一方面,有貴族宮殿式的庄園生活;另一方面,則是農人破敗的茅屋草舍。

一方面,是工廠主舒適的生活享受;另一方面,則是失業工人絕望的生存掙扎。

人們的生活水平相差太大,一個國家存在著天堂與地獄的鴻溝。這一時期英國著名的保守黨首相迪斯雷利曾把英國說成是一個“兩個民族”的國家,“當茅屋不舒服時,宮殿是不會安全的。”

工商業發達的都市,水蒸氣運行的機具需要大量燃煤,黑煙蔽日,嚴重空氣污染。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維多利亞時代的街道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維多利亞時代的市井生活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維多利亞時代的火車站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維多利亞時代的市井工作群像

在18世紀,賄選風氣盛行,幾乎每一個議員都是靠花錢買進來的。議員花錢進議會,又必然指望政府再花錢收買他們。於是腐敗之風盛行於政界。

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地位,經常被人視為英國國力、財富和社會環境之間的顯著差異的例證。當時的社會只容許女性與一個男性,她的丈夫發生身體上的親密接觸。然而,男性擁有多個伴侶是可以接受的。女性往往因為不能離婚,而繼續留在與他人發生過接觸的丈夫身邊。如果女性與其他男性發生了接觸,就會被視為「墮落」的女子。女性本人,除了滿足丈夫慾望的情況下,必須壓抑對性的慾望。很多女性要避免錯誤,就要壓抑原有的對性的慾望。

1864年,國會通過第一個阻止傳染病傳播的法令,加深了社會對女性的偏見。有不潔嫌疑的妓女必須接受強制的生殖器檢查。拒絕接受檢查可以被判監禁。確診患有疾病的妓女需要強制入住醫院,直到康復為止。這個法令只對妓女有效,因此受到活動家批評,既沒有效,也不公平。有關檢查是由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男警察進行的。警察可能會用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作為理由,要求妓女接受檢查。

中產階級因工業革命興起,瞬間致富,加以女性地位無法提高,金屋藏嬌,甚至尋花問柳,演變成性病氾濫,尤其梅毒是當時極為頭痛的社會問題,街頭巷尾四處張貼如何防治性病的宣導海報。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過去與現在,由奧古斯都·埃格繪於1858年。一個發現了自己的妻子和他人通姦的丈夫手上面拿著證明妻子通姦的信件,腳下面踩著姦夫的微型肖像。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朴茨茅斯船塢,由詹姆斯·迪索繪於1877年。根據泰特繪畫陳列館的描述,這幅畫在展出的時候引起了牽然大波,因為畫中人的道德值得懷疑。作品被人當成是反面教材。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棄兒,由理察·雷德格雷夫繪於1851年。父親將抱住私生子的女兒趕出家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溺水身亡,由喬治·弗雷德里克·瓦特繪於約1850年。一個墮落女子為了逃避恥辱,跳河自盡,在滑鐵盧橋下面被波浪衝上岸上面。

而英國的財富絕大多數是透過對外殖民政策獲取,英國對外殖民政策並不是在維多利亞女王的任內才形成的 ,從 17 世紀開始,英國就進行了對外的探險行動,對於資源的需求,也就形成了殖民政策,殖民政策就是在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殖民地,並供應母國所需的資源 ,英國國力之所以強盛,龐大的殖民地資源,就是英國國力來源的關鍵。

1871 年,印度帝國成立,維多利亞女王一身 雙兼英國與印度的皇帝,這可以說是女王任內最重要的事,過去印度的經營都是由 英國東印度公司進行,1871 年之後,由英國政府正式全權掌控印度,印度是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的資源源源不絕的挹注英國。

這時也積極在海外進行侵略戰爭,以中國為例,1840 鴉片戰爭、1858 英法聯軍、1900 八國聯軍等最著名,掠奪大量的財富,卻讓許多國家陷入黑暗的深淵。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總督詢問獻出絨氈的大君 Return visit of the Viceroy to the Maharaja of Cashmere

Défense de Rorke's Drift.jpg

1879盎格魯 - 祖魯戰爭期間羅克渡口的保衛戰 The defence of Rorke's Drift during the Anglo-Zulu War of 1879

繪畫風格概稱“維多利亞風格”,並非像文藝復興等藝術運動一般,擁有相當理論依據的知性式樣,反而因為經歷工業革命之後的文化反芻,產生了以折衷古典做為主體的成果。所謂折衷古典,便是融合了諸如新型態的歌德、文藝復興、巴洛克等風格的重現,以及對於過度追求機械美學的省思與反動,所以此時期的各項古典風格也被稱為新古典主義(Neo Classicism),也有人稱之為“前拉斐爾派”。

前拉斐爾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又常譯為前拉斐爾兄弟會,是1848年開始的一個藝術團體(也是藝術運動),由三名年輕的英國畫家所發起—約翰‧艾佛雷特‧米萊、但丁‧加百利‧羅塞蒂和威廉‧霍爾曼‧亨特。

他們的目的是為了改變當時的藝術潮流,反對那些在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時代之後在他們看來偏向了機械論的風格主義畫家。他們認為拉斐爾時代以前古典的姿勢和優美的繪畫成分已經被學院藝術派的教學方法所腐化了,因此取名為前拉斐爾派。他們尤其反對由約書亞·雷諾茲(Joshua Reynolds)爵士所創立的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畫風,認為他的作畫技巧只是懶散而公式化的學院風格主義。他們主張回歸到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畫出大量細節、並運用強烈色彩的畫風。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基督在父母家中》,約翰·艾佛雷特·米萊所繪,1850年。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珀耳塞福涅,由但丁·加百利·羅塞蒂所繪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良心覺醒(The Awakening Conscience),1851年。這是維多利亞時期首幅描繪娼妓問題的畫作。一名被包養的情婦在與富家子弟彈琴作樂時,突然被窗外和炯而莊嚴的陽光所震懾而良心覺醒。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維多利亞時代的畫廊

英國水彩也以維多利亞時期達到最興盛最高峰,可參考楊恩生著《水彩經典》,雄獅美術2004年10月出版。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閨房 John Frederick Lewis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市集 David Roberts 1796-1864

精美雄偉的建築暗藏著腥風血雨

維多利亞時代是典型金碧輝煌暗藏齷齪的實例,其他時代,其他國家地區何嘗不是。

歐洲許多宮殿、城堡、庭園雖然精美雄偉,但這富麗堂皇的背後卻是剝奪民脂民膏,多少血淚堆積起來的,有些更是發動戰爭掠取,造成無數傷亡,在這些建築的背後暗藏著無法道盡的腥風血雨,目的只是滿足無窮貪慾的貴族王室。

現在雖然許多已經開放參觀,但仍然可以嗅得到絲絲的詭異氣氛。

凡爾賽宮,1682年至1789年是法國的王宮,是路易十四、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荒淫無道的見證,導致法國大革命。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凡爾賽宮

從血淋淋戰爭中掠奪的文物除可以顯示侵略者的野心外更可以向全世界誇耀曾經輝煌的歷史。

大英博物館又稱不列顛博物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成立於1753年。目前博物館擁有藏品1300多萬件。由於空間的限制,目前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大英博物館在開放後通過英國人在各地的各種活動攫取了大批珍貴藏品。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 - 中國館

中國館展品英國國家博物館的33號展廳是專門陳列中國文物的永久性展廳,與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和印度展廳一樣是該博物館僅有的幾個國別展廳之一。該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一言以蔽之,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瓷器等標刻著中國歷史上各個文化登峰造極的國寶在這裡皆可見到,且可謂門類齊全,美不勝收。

然而,這僅僅是英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23千件中國歷代稀世珍寶中的一部分,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個藏室中,除非得到特別許可,一般遊客是無緣謀面的。

某些藏品,如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別的專家才可獲得機會一飽眼福。《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現在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英國國家博物館中的這件摹本。它本為清宮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藏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圓明園中盜出並攜往國外。

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最重要的東方文物,稱之為“鎮館之寶”毫不為過。該摹本存放於館內的斯坦因密室,據報導,南京師範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藝術研究室主任謝成水2002年曾偶然在該密室看過這幅摹本,當時在登記冊上只有上個世紀20年代兩個日本人來現場臨摹過的記錄。  

在中國廳中央牆上有幾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畫,其割痕雖猶可見,卻難掩其久遠的鮮麗及三位“濃麗豐肥”菩薩的雍容華貴。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國寶級敦煌畫卷及經卷多以萬計,除了這幅壁畫,其他藏品在中國廳內卻難覓蹤跡。

1856年到1932年間,多個所謂的“西方探險家”以科學考察為名深入中國西北地方達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獻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國人伯希在敦煌藏經洞劫掠的文物最多。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中國青銅器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民國初年時,英國考古學者趁著中國戰亂,在敦煌莫高窟半騙半盜半換了許多敦煌寶藏回國,這幅敦煌壁畫也是當時從石窟中切割下來,帶回英國。

CHINESE ANTIQUES IN THE BRITISH MUSEUM |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絕世文物

羅浮宮

羅浮宮,原是法國的王宮,現在是羅浮宮博物館,擁有藝術收藏達3.5萬件,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門類,主要收藏1860年以前的藝術作品與考古文物。拿破崙在征服歐洲各國的同時,將被征服國家的藝術品大量運往法國,送至羅浮宮展出,還增加了古羅馬和古埃及藝術品展廳。又用從教堂、貴族和地方政府等處沒收來的藝術品源源不斷地補充博物館收藏。

羅浮宮博物館的主要收藏分為八大部份,各是:古東方文物﹝伊斯蘭藝術部份﹞、古代埃及文物部份、古代希臘、伊特魯利亞﹝Etrusques﹞及羅馬文物部份、雕塑部份、工藝品部份、繪畫部份、書畫刻印藝術部份、羅浮歷史及中世紀的羅浮皇宮等,在這些固定的展出外,還有許多臨時性的展出和羅浮皇宮歷史展作為長期展的補充,羅浮是世界最大最具象徵地位的博物館之一,同時是古代與現代建築史的最佳融合,博物館內珍藏中古至十九世紀的藝術珍品,包括不容錯過的羅浮宮三寶:蒙娜麗莎的微笑、雙翼勝利女神和維納斯雕像。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羅浮宮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維納斯雕像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雙翼勝利女神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蒙娜麗莎的微笑

城堡是歐洲中世紀的產物,1066年至1400年是興建城堡的鼎盛時期。歐洲貴族為爭奪土地、糧食、牲畜、人口而不斷爆發戰爭,密集的戰爭導致了貴族們修建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城堡,來守衛自己的領地。由於建築時期和地點的不同,城堡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及特徵。

自石器時代開始,人們就一直使用防禦工事和土木工程來防禦敵人攻擊。城堡最初起源於公元9世紀至10世紀的歐洲,當時的加洛林帝國(Carolingian Empire)滅亡導致其領土分屬於不同的領主和親王。城堡被他們用來控制周圍鄰近的領地,作為發動襲擊和對敵防禦的要塞,因此同時是攻擊性和防禦性的建築。但由於要抵抗維京人的入侵,加上分散的封建政治勢力的形成,從西元九世紀到十五世紀之間,數以千計的城堡就遍布了歐洲。除了其軍事用途外,城堡還作為行政管理的中心和權力的象徵。城鎮中的城堡常常用於控制當地百姓及重要的通行路線,而鄉下的城堡則常常位於對周邊群落的生活十分關鍵的自然或建築設施附近,例如磨坊和肥沃的土地。在公元九世紀以前,歐洲從未出現過真正的城堡。

以下為歐洲最美麗的十大城堡!

第一名--德國新天鵝城堡 Neuschwanstein Castle

新天鵝堡位於德國Fussen小鎮上,是座白牆藍頂的神話城堡,坐落於阿爾卑斯山脈群山環抱中,矗立在石山高原上,背向清澈透明的湖水,鳥瞰四周緩緩起伏的樹林,幽靜的自然景色與新天鵝堡夢境般的外貌相互輝映。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德國新天鵝城堡。

新天鵝堡始建於1869年,最初它是依據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King Ludwig II of Bavaria)的夢想所設計。國王是藝術的愛好者,一生受著瓦格納歌劇的影響,他構想了那傳說中曾是白雪公主居住的堡塔。他邀請劇院畫家和舞台佈置者繪製了建築草圖,夢幻的氣氛,恍若人間仙境。

當時城堡的建造不僅花費不菲,路德維希二世更因專注於督促城堡的興建,不關心政事,最終被認為不適於統治而去位。國王生前並未親睹自己的夢想完工,城堡是後人逐年完成的。

第二名--法國聖蜜雪兒山城堡 Mont Saint Michel

聖蜜雪兒山修道院,位於法國北部大西洋沿岸的諾曼第和布列塔尼交匯處的一個巨石荒島上。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法國聖蜜雪兒山城堡。

相傳在八世紀時,著名的阿夫朗甚大主教歐貝在夢幻中看到了大天使聖蜜雪兒現身的畫面,於是下令建造這座神殿。200年以後,神殿周圍漸漸發展出道路和村落,法國本篤教會開始在神殿上修建修道院和講經堂,之後還經過了長達1千年的建造和修復。10個世紀以來,僅設計師便有3萬多人參與了聖蜜雪兒山修道院的規劃和設計。

當年中古世紀的設計師們在設計聖蜜雪兒山修道院時,完全是依據金字塔的山形,圍繞著花崗岩巨石由下而上構架著各層樓面和殿堂。

其中的拉梅赫維爾教堂更是整個聖蜜雪兒山修道院中最為登峰造極的一處建築,它證實13世紀的法國建築技術已能夠在岩石陡面上同時建起兩個高達三層的建築。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聖蜜雪兒山修道院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站在拉梅赫維爾教堂外的迴廊平台上,極目遠眺便能看見波瀾壯闊浩瀚的大西洋,此刻你便會感覺聖蜜雪兒山修道院就宛如大西洋波濤中的一艘永不沉沒的航船。

第三名--法國盧瓦爾河香波城堡 Chateau de chambord

香波堡是盧瓦爾河河谷所有城堡中最宏偉也是最大的一個,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附近的居民喜歡把它和捨儂索堡合封為法國古堡裏的一王一後。法國歷代的國王、貴族在此打建一座又一座度假用的狩獵宮殿,甚至還不時舉朝遷移至此。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法國盧瓦爾河香波城堡。

香波堡是法國文藝之父「弗朗索瓦一世」為炫耀財勢在1519年下令興建的狩獵行宮,他請來了藝術大師達‧芬奇等人,把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輝煌藝術和建築風格移植到法國,為法蘭西的文藝復興奠定了基礎。香波堡被法國人視為國寶,198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古堡長寬各有100多米,氣勢磅礡。中間是正方形的主堡,兩側為六個圓錐形的巨大角樓。除了城堡的圓形尖頂之外,還有365座精美雕刻的煙囪。城河環繞四周,背靠大森林,面倚大花園,綠樹、鮮花、雕塑和清澈的湖水,給人以極佳的視覺享受。

第四名--德國霍亨索倫城堡 Burg Hohenzollern

霍恩索倫城堡是德國南部最著名的兩大城堡之一, 位於圖賓根南方20公里的丘陵上。它是普魯士-勃蘭登堡以及霍恩索倫家族天主教徒親屬的世襲宅邸,算得上是歐洲最美麗、遊客最多的景點之一。站在施瓦本山上環顧四周,景象無比壯觀,早在1886年就已經使到訪的皇帝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讚歎不已。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德國霍亨索倫城堡。

霍亨索倫堡建於11世紀,現今的霍亨索倫堡是在1850年至1867年由普魯士建築家Von Prittwitz和Stuler共同改建的,與新天鵝堡的興建大約是同一時期,但是與新天鵝堡宛如童話般的外貌相比,霍亨索倫堡就似充滿英雄主義的陽剛男兒,它見證了霍亨索倫家族的輝煌歷史。

城堡內展示菲特烈大帝的遺物、普魯士王的寶物、王冠及大量紀念物等,並紀念德國歷史上與霍亨索倫家族密切相關的重要人物。這些展覽讓人感受到普魯士霍亨索倫王朝尚武的傳統。

第五名--奧地利薩爾斯堡 Salzburg

薩爾斯堡是歐洲保存最完好的於11世紀建造的最大城堡。城堡雄踞在山頭,從薩爾斯堡市的每一個方位都能看到它。薩爾斯堡始建於1077年,是大主教格布哈魯特為防範附近侯國攻擊而興建的城堡,直至15世紀,仍是國內大主教的居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奧地利薩爾斯堡。

城堡屬古老的石砌堡壘式建築,內部有大主教的儀式房、廳堂、房間,以至刑房,並收藏了許多中世紀的古物和美術品,諸如長矛、風琴和火爐等。

進入城堡中的院落,來到寬闊的天台,從這裏可以眺望整個薩爾斯堡市,巴羅克式的圓頂和高高低低的尖塔掩映在玫紅的霞光和翠綠的樹蔭裏。

第六名--瑞士西庸城堡

瑞士西庸城堡:與其他9座上榜城堡相比,無論大小還是外觀,西庸城堡都不值一提,它好就好在靠在美麗的日內瓦湖畔。西庸城堡位于美麗的日內瓦湖畔,城堡保持著中世堅固的美麗。庸城堡本身就非常美麗,並且和周圍的景致協調的外觀,顯而易見的堅固,安全感正是西庸城堡的特徵。西庸城堡的特點還在于四面的風光,一面是意大利古老的大路,一面是美麗的萊茵湖。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瑞士西庸城堡

第七名--西班牙塞哥維亞城堡

西班牙塞哥維亞城堡:塞哥維亞(Segovia)城堡位于塞哥維亞城西端,城堡所處的位置正好是當時西班牙北部城市卡斯提爾(Castile)的要衝上,臨崖而建的塞哥維亞城堡(Alcazar de Segovia),因戰略考慮,擁有絕佳的視野,入口還有10多公尺深的護城河,以防范敵人攻入城中。這座城堡始建于12世紀,但15世紀初才有比較積極的建築動作,完工時間約在1455年,不過,這裏曾在1862年發生火災,因此目前所見大部分為19世紀的重建結果。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西班牙塞哥維亞城堡

第八名--葡萄牙佩納城堡

葡萄牙佩納城堡:佩納宮(Palacio da Pena)是國王離宮,它耀眼、奇特、矯飾的身姿看上去像一座樂園式的城堡。主要建于1840--1850年,最終完工于1885年,即費迪南德逝世那年。居住在此地區的其他達官顯貴,按照同樣的理念建築官邸,使得辛特拉成為歐洲浪漫派建築的中心,其公園與庭園風格更深深影響及後世的景觀美化設計。由于深具文化價值,此一地區于1995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葡萄牙佩納城堡

第九名--蘇格蘭愛丁堡城堡

蘇格蘭愛丁堡城堡:愛丁堡城堡是愛丁堡甚至于蘇格蘭的精神象徵,聳立在死火山岩頂上,居高俯視愛丁堡市區,每年八月在此舉辦的軍樂隊分列式(Military Tattoo),更將愛丁堡城堡莊嚴雄偉的氣氛表露無遺。愛丁堡城堡在6世紀時成為皇室堡壘,1093年瑪格麗特女王逝于此地,愛丁堡城堡自此成為重要的皇家住所和國家行政中心,延續至中古世紀一直是英國重要的皇室城堡之一。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蘇格蘭愛丁堡城堡

第十名--羅馬尼亞德古拉城堡

羅馬尼亞德古拉城堡:布朗城堡位于羅馬尼亞中西部,它也就是傳說中的吸血鬼的聚集地德古拉城堡,城堡所在的地勢極為險要,它建在一個小山包上,背靠難以翻越的大山,俯瞰從山谷中穿過的大路,從路上經過的任何人也難逃城堡主人的眼睛。因為伏勒德殺人無數,他害怕有人來報復,將城堡的大門改建成了城墻,欲進入城堡,只有到城堡南邊,沿著上面扔下來的繩梯爬上去。這裏原是匈牙利國王于1377年開始興建的,本是用來抵禦土耳其人的防禦工事。1382年建成後,這裏逐漸成了集軍事、海關、當地行政管理、司法于一身的政治中心。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羅馬尼亞德古拉城堡

殺戮瀰漫的東方宏偉建築

歐洲城堡如此,東方的城堡也是同樣景況。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堡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經是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拉丁帝國和鄂圖曼帝國的首都。

公元330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但該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稱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紀時,君士坦丁堡是全歐洲規模最大且最為繁華的城市。

後來拜占庭帝國逐漸衰落,領土範圍也縮減到君士坦丁堡及其周邊地區。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鄂圖曼帝國攻陷,此後成為鄂圖曼帝國的新首都,再次繁榮起來。西方學者們習慣上將基督教治下(330年至1453年)的該城稱作君士坦丁堡,而將此後伊斯蘭教治下的城市稱作伊斯坦堡。如今,君士坦丁堡之名仍然被東正教沿用,教眾們將君士坦丁堡教會的領袖,亦是整個東正教會名義上地位最高的領袖稱作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君士坦丁堡亦以其宏偉的建築而聞名。著名的建築包括聖索菲亞大教堂、君士坦丁堡大皇宮、君士坦丁堡競技場和黃金城門,大道與廣場在其間星羅棋布。在1204年和1453年兩次被劫掠之前,君士坦丁堡還保存著為數眾多的藝術和文學作品。在被鄂圖曼帝國攻克之時,該城已經逐漸破敗,但在此後得到了迅速的復興與發展,並於17世紀中葉再次成為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

自君士坦丁堡建立以來,其軍事、經濟的重要價值一直受到不少民族的虎視眈眈。比如是一直與帝國抗衡的波斯人,波斯人數次圍攻過城市,但被堅厚的城牆和強大的拜占庭海軍所挫敗;其後在阿拉伯半島興起的阿拉伯人進攻拜占庭帝國,以二千五百六十艘戰船圍攻,阿拉伯艦隊又遭到拜占庭海軍用希臘火全殲,二千五百六十艘戰船剩下五艘逃回;基輔人圍攻城市,又被希臘火燒毀海軍,遭到嚴重挫敗。

君士坦丁堡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被佔領並遭到洗劫,成為拉丁帝國的首都,1261年由米海爾八世帕拉奧洛古斯率領尼西亞帝國軍隊收復,成為重建的東羅馬帝國首都。

隨著拜占庭帝國的衰落,君士坦丁堡於1453年5月29日被「征服者」鄂圖曼土耳其的穆罕默德二世炮轟並遭到攻陷,開始由鄂圖曼帝國管治,成為其首都。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1923年將首都遷往現在的安卡拉。1930年,該城被正式改名為「伊斯坦堡」。

印度紅堡

印度德里紅堡,位於印度德里,莫臥兒帝國時期的皇宮,自沙賈汗皇帝時代開始,莫臥兒首都自阿格拉遷址於此。紅堡屬於典型的莫臥爾風格的伊斯蘭建築,位於德里東部老城區,緊鄰亞穆納河,因整個建築主體呈紅褐色而得名紅堡。

紅堡有護城河環繞,東北角為建於1546年薩林加爾古堡(Salimgarh),四面環以厚重的圍牆。圍牆為石質,總長度約2500米,高度臨亞穆納河一側稍低,臨德里主城區偏高,從16米至33米不等。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印度德里紅堡

泰姬瑪哈陵

泰姬瑪哈陵,是位於印度北方邦阿格拉的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陵墓,是印度最知名的古蹟之一。它是蒙兀兒王朝第5代皇帝沙迦罕為了紀念已故皇后姬蔓‧芭奴而興建的陵墓,竣工於1654年。泰姬瑪哈陵被廣泛認為是「印度穆斯林藝術的珍寶和世界遺產中被廣泛讚美的傑作之一」。

泰姬瑪哈陵被認為是蒙兀兒建築的最精美的例子,結合了印度建築和波斯建築的風格。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印度泰姬瑪哈陵

日本姬路城

姬路城,是代表日本近代城郭的古城,因為其美麗的白色漆城牆,型態優美,彷彿展翅的白鷺所以也被稱為白鷺城。自築城以來經歷廢城的危機與戰亂,所幸保留許多建築,現存的大小天守、渡櫓等8座被指定為國寶,74座建造(27座櫓及渡櫓、15座門、32座塀)被指定為重要文化遺產。1993年被登錄為世界遺産。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日本姬路城

姬路城是赤松貞範在日本南北朝時期的1346年建築。之後羽柴秀吉(後來的豐臣秀吉)選定姬路城為統治播磨地區的中心據點,以建築3層的天手閣為首,把姬路城修建為適合近代城郭的規模後形成現有姬路城的原形。日本江戶時期,徳川家康的女婿,擁有別稱「西國将軍」的池田輝政在日本慶長5年(1601年)花費8年,總共動員4千萬至5千萬人大興土木,具備了今天宏偉的規模。日本元和元年(1615年)徳川幕府發布一國一城令,無論建蓋城堡或是修改都必須經過徳川幕府的許可,也因此自姬路城之後,除了江戶城及名古屋城等徳川氏的城堡以外就沒有建蓋新的城堡。

姬路城四處設有巧妙防禦構造以防止和搗亂敵人入侵。如由城門到天守閣的的通道有如迷宮般錯綜複雜,又上又下,又彎又窄,無法直接通到天守閣,如此可以在道路途中突擊或是夾道攻擊。城門狹窄到一次只能有一個人經過,有些城門甚至設有落石機關。城牆上無數個圓形、三角形、長方形等各種型狀的洞稱為「狭間」,是射撃用的箭孔。長方形是用來射箭,其他則是用來射擊火槍。在別的城也可以看到長方形的狭間,但是唯獨姬路城擁有也可以當作裝飾的各種型狀的狭間。另外隱藏在天守閣牆壁,唯有在緊急時才打開的「隠狭間」及設置在門與牆璧中間用來投石、射擊火槍、灑熱湯的「落石」等防備設施完全融合在其優美的風貌之中。塗在整個建築上的日本的獨特塗料「白灰漿」(白漆喰総塗籠造)也同時具備防火、耐火、防彈和美觀功能。

日本大阪城

大阪城,位於日本大阪市中央區(古屬攝津國東成郡)的大阪城公園內,為大阪名勝之一,和名古屋城、熊本城並列日本歷史上的三名城,別名「金城」或「錦城」。

在桃山時代是豐臣秀吉的居城。後來德川家康以兩次大坂之役(冬之陣、夏之陣)消滅了豐臣家,此後大坂城成為德川幕府控制西日本大名的重要據點。

大阪城由豐臣秀吉於1583年在石山本願寺遺址上初建,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為當時日本第一名城,也是日本前所未有的最大城堡。現存的大阪城為1931年由民間集資重建,城中央聳立著大阪城的主體建築天守閣巍峨宏偉,鑲銅鍍金,十分壯觀。

昔日這個地方北邊流著淀川的本流,是天然的要害。淀川往上流一點的地方是連接京都交通的重點。豐臣秀吉死後,德川氏於1615年率領軍隊攻下了大阪,並終結了豐臣家族的血脈。大阪城燒毀於此戰役中,1620年代再由德川秀忠重建,也就成為徳川幕府統領西日本的據點。當時的天手閣在1665年遭雷擊而燒毀,直到1931年才根據大阪夏之陣戰役的屏風畫,重新建築了現存的鋼筋混凝土的城堡。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日本大阪城

大阪城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是豐臣大阪城時期。1583年,豐臣秀吉在賤岳會戰打敗織田軍的柴田勝家之後,成為織田信長的繼承人,正式入主大阪,統一天下。大權在握的豐臣秀吉,認清自己必須展現實力,蓋1座比織田的安土城更氣派巍峨的城堡,於是開始展開動用13萬人、長達10年的興建工程。涵蓋本丸、二之丸、三之丸、總構的大型城廓,在戰事頻仍的歷史背景下,從備戰防禦的面向規畫興建,聘請精湛工匠和技師,結合壘石和木材,造就擁有天守閣、御殿、城牆、護城河的大阪城。據說當時的天守閣為5層9樓建築,屋頂上裝飾有巨大的金色獸頭瓦,金碧輝煌,走廊中還鑲嵌有純金飾品。大友宗麟在訪問豐臣秀吉時被雄偉的大阪城感嘆,稱大阪城為三國無雙,足見其規模之大與氣派之豪華。

豐臣秀吉本身在京都建有聚樂第、伏見城等城堡,所以住在大阪城的時間其實也不多。豐臣秀吉去世後其遺子豐臣秀頼才由伏見城搬進大阪城,同時實際上已經掌握政権的五大老其中之一的徳川家康也入了城。

1603年徳川幕府成立之後豐臣秀頼繼續的留在大阪城支配一部分的領土。在1614年大阪冬之陣的戰役中徳川家康20萬大軍進攻大阪城,但是堅固的城堡沒有讓1兵卒侵入。徳川家康為了避免因為正面攻擊而損失慘重,把城的周圍包起來用大砲攻擊,或是流傳謠言說要挖洞穴,在城堡的地下用火藥攻擊。但很偶然的,當砲彈打到強烈主張抗戰的淀殿(豐臣秀頼的母親)的座椅,使得淀殿馬上態度軟化,才進行停戰談判。

停戰的其中一個條件是只破壞一部分的城郭,但是徳川家康擅自把外邊的護城河埋了起來。因此,大阪城只剩下內護城河與主城,變成了幾乎沒有防禦設施的城堡。豐臣秀頼想要重建外護城河,也因此被視為違反停戰條件,大阪冬之陣戰役的4個月後的夏天,徳川家康再度舉兵攻城,大阪城淪陷焼毀,豐臣氏也就滅亡了。

大阪城雖然有天然的河川要塞淀川,但是當時豐臣秀吉就很在意南邊的稀薄防禦。有日豐臣秀吉招集眾人開玩笑的問要如何攻打大阪城時,有言到要由南邊進攻。徳川家康在冬之陣戰役如法泡製的由南邊攻城。

大阪城第二個時期是徳川大阪城時期。大阪城原先是賜給徳川家康的外孫松平忠明,但是1619年大阪城被編入幕府直轄的領土。徳川秀忠等人由隔年1620年開始重建大阪城,於1629年完工。在建蓋徳川大阪城時破壞了豐臣大阪城的石牆與護城河,基礎架構也被埋到地底下。除此之外也全面改變天守閣的構造,雖然在占地規模上比豐臣時期小但是天守閣本身比豐臣時期的又大又高。好像是要凌駕豐臣氏的勢威,把徳川氏的威嚴告知全天下。

一般每座城都會有城主,但是因為徳川大阪城是幕府直轄,所以歴代城主都是由當代徳川将軍擔任。實際上管理城的稱為大阪城代,由譜代大名中挑選。1868年鳥羽・伏見戰役之後幕府軍退到大阪城。當時的将軍徳川慶喜乘船逃到江戶(現在的東京),而大阪城開城投降。城内幾乎所有的建造物就是在這混亂之中燒毀。

大阪城的第三個時期由日本明治時期開始。明治新政府把整個大阪城轉用為陸軍用地。在這廣大的土地中開設兵器工場(大阪陸軍砲兵工廠),因此大阪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成為美軍轟炸的目標。1928年當時的大阪市市長關一提案重建天守閣,湊集了150萬日圓的資金,於1931年完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毎日新聞大阪總部屋頂上拍攝「天守閣的背後有黒煙往上衝」的情景在日後被稱為有如「大阪夏之陣」戰役。雖然經歷戰火與火災等災難,現重建後的天守閣仍然完整的保留著,現在成為大阪的象徵。

藏污納垢的中國故宮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現為故宮博物院的所在地。

北京故宮為明成祖朱棣於西元1406年開始建設,為厭棄元代氣運,基本上並沒有在元朝大都皇宮的基礎上建構,而向東移150公尺,重新起造皇宮,包括所有宮殿宮牆均重新建造,規模超過大都皇宮,略小於南京紫禁城,設計師為工匠出身的御用匠師蒯祥,西元1420年正式落成,從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500年間,明、清兩代共有24帝在故宮生活過。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故宮遠景

明朝

1403年(永樂元年),朱棣頒詔改北平為北京。從永樂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從各地遷入人口至北京。永樂五年閏七月,朱棣頒詔開始營建紫禁城。主持營建工程為泰寧候陳珪、工部侍郎吳中、刑部侍郎張思恭、設計師蔡信。著名的工匠如石工陸祥、瓦工楊青等以及大量工匠,在永樂五年五月到達北京。

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時進行的,以原來的元大都城為基礎改建。紫禁城工程開始後不久受到長陵建設及永樂八年和十一年朱棣攻打蒙古影響放慢,至永樂十六年六月方才開始重新集中力量開工。這次由蔡信統籌安排,在木工蒯祥、石工陸祥、瓦工楊青配合下,製作預製件並加緊拼裝。

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紫禁城完工前,朱棣正式宣布定都北京。十二月紫禁城完工。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明都遷移完成,朱棣特意在紫禁城內舉行慶祝活動。五月遭雷擊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

清朝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明末清初任職工部40年官員周九依十分之一縮小比例模型,重建紫禁城成功,此後歷時14年放大原比例復建,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教眾攻打紫禁城。

光緒十四年(1886年)太和門護軍值班室發生火災,由於救火設施不完善,大火燒了兩天,貞度門、太和門、昭德殿被焚。此次損壞直到光緒二十年才修復完畢。

中華民國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帝退位。但按照與中華民國簽訂的優撫條件,仍然居住於紫禁城內。 1923年(民國十二年),建福宮發生火災。1924年(民國十三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清帝溥儀。1925年(民國十四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在原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國立故宮博物院。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日本侵略。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國立故宮博物院隨國民政府南遷約總量2/3的文物到台灣。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2月,解放軍佔領北平後,不久成立故宮博物院。1950至1960年代,陸續有人提出故宮改建計畫,後因種種原因擱置。

1961年,經政務院批准,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在周恩來的命令下故宮受到保護,逃過文化大革命的劫難。

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供應建設紫禁城的楠木木料,從西南各省、長江沿岸及浙江江西的深山老林中砍伐後利用江河運送出去,運到崇文門外的神木廠存儲加工。楠木如從四川運達北京往往要三到五年。地板的金磚是蘇州、松江等五府生產;大城磚和青磚來自山東臨清;紅色顏料取自山東魯山、博山;漢白玉來自房山縣大窩;京西門頭溝提供青石、白石;花崗石來自曲陽縣;河北宣化煙筒山提供杏黃色刷牆包金土。

其中石材的運送最為困難,例如保和殿後面的雲龍石雕,是冬天時在地板澆水凍成冰後,下鋪滾木用人力從房山花20多天拉到北京。

紫禁城所用琉璃瓦件,是北京海王村(今天的琉璃廠)和黑窯廠(今天的陶然亭北一帶)燒制的,白灰則是京西大灰廠製作。

結語

不知什麼緣故,突然心血來潮,整理了這篇莫名的文章。   

自幼生長在貧困的林業低層林工家庭, 親眼目睹被剝削被壓榨的慘狀。當年政府撤退台灣,工商業凋敝、百廢待舉,財源艱困短絀,森林是僅存可以開發的自然資源,整個經濟都靠林業支撐,無論國防武器、軍公教薪俸都必須仰賴林業,是當權者的禁臠,是執政者的錢庫,這麼有錢的單位,只要牆角隨便掃一下收集雜碎,足夠讓這些窮苦林工生活不至於如此淒慘,台灣光復至民國六十年代,蘭陽林區管理處冷酷無情,極盡所能剝削苛待林工,賣女下海還債時有耳聞,大元山翠峰湖山區是台灣最貧窮的人間煉獄。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肉形石

北宋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tif

宋汝窯粉青蓮花式盌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翠玉白菜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毛公鼎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谿山行旅圖

故宮文物隨國民政府南遷約總量2/3的到台灣外雙溪故宮博物院,身為文化工作者卻很少前往,除大學上中國美術史及任教學校安排參觀外,好像中邪般不敢近身。

人人在讚嘆文物精美時,自己心底總湧上不名戚戚。

殷商墓穴有大批殉葬的,總有極其辛苦卻挨餓受凍的勞役,終其一生脫離不了苦難,結局與帝王同亡。

在祭師以甲骨的龜裂占卜吉凶時,有多少人員犧牲血祭。

在國之大器,如鐘鼎 之類青銅器完工,鐵定有俘虜以血獻身。

瓷器製作燒窯時,有多少瓷工汗流浹背飽受皮鞭撻笞。

帝王玩弄手上玉器、象牙雕時,有多少能工巧匠體力不支毀損器物而遭致苦刑。

.................................。

 

陳東元於2014年3月16日為文於青藤小書屋


王室愛情如何改變文化

BBC中文網 2015年06月24日 10:51 http://www.storm.mg/lifestyle/54450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是通過自由戀愛結為夫婦的——女王的母親最初想讓阿爾伯特的哥哥追求她

露辛達·霍克斯利寫道,從聖誕樹到生日禮物,很多如今看似理所當然的習俗都源自這對王室夫婦的家庭傳統。

維多利亞女王剛剛過完18歲生日沒幾個星期就繼承了英國王位,於是,人們紛紛猜測她會跟誰結婚。很少有人能想到這位鮮為人知的公主會成為他們的君主。但在歷經多位風流的漢諾威國王之後,這樣一位年輕女王的登基似乎標誌著該國即將迎來令人激動的新時代。

維多利亞女王的母親和英國政府原本都希望她與自己的表哥、薩克斯-科堡-哥達公爵(Duke of Saxe-Coburg-Gotha)的大兒子恩斯特親王結婚。所以,當維多利亞與恩斯特的弟弟阿爾伯特墜入愛河後,公眾都被這段愛情故事深深吸引。媒體都在大肆宣揚,身居高位的女王不僅親自選擇了自己的未婚夫,甚至放下身段主動求婚。英國人早已習慣了王室婚姻背後的利益關係,所以,這樣一場真誠而浪漫的自由戀愛自然會成為他們密切關注的焦點。

女王夫婦這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將會永遠改變英國文化。很多如今看似理所當然的習俗,以及廣受讚頌的藝術遺產,都源自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的這場婚姻。

維多利亞夫婦都是技藝精湛的藝術家,也都是偉大的收藏家。除了繪畫和雕塑外,這對夫婦還委托珠寶商為他們製作了許多愛情信物,並促進了整個珠寶行業的發展。19世紀上半葉,英國很少有人知道訂婚戒指,但當阿爾伯特親王向維多利亞女王贈送這種信物後,便颳起了一股流行至今的新風尚。

贈送禮物的習俗同樣來自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每到結婚紀念日、生日和聖誕節,他們都會相互贈送禮物,也都期待著對方贈送的禮物,這些禮物往往都是藝術品。(當然,關於阿爾伯特是如何將德國的聖誕樹傳統引入英國人日常生活的故事,其實早已眾所周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阿爾伯特說,德國畫家弗朗茲·溫德爾哈爾特(Franz Winterhalter)的這幅畫是他最喜歡的一幅維多利亞畫像

雖然維多利亞往往更偏愛來自她的母親和丈夫的祖國德國的藝術家,最著名的就是溫德爾哈爾特,但他們夫婦二人也會聘用一些英國藝術家。1841年聖誕節期間,維多利亞向丈夫贈送了埃德溫·蘭西爾(Edwin Landseer)為阿爾伯特最喜歡的灰狗愛奧斯(Eos)繪製的一幅畫。自此之後,蘭西爾便定期為王室寵物繪製畫像。維多利亞也很欣賞約翰·埃弗裏特·米萊斯(John Everett Millais)的作品,這位拉斐爾前派畫家後來創作了許多描寫社會現實的畫作。當深受維多利亞女王賞識的本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去世時,他為這位英國首相繪製的畫像也戴上了花環,以寄托哀思。

新疆界

在維多利亞統治時期,女性在公共場合裸露腳踝還是駭人聽聞的事件,但這位女王卻很願意在家中裏擺放各種裸體雕塑和描繪裸體仙女嬉戲場景的繪畫。畫家威廉·愛德華·弗羅斯特(William Edward Frost)就以繪製裸體畫像而著稱,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購買過幾幅他的作品。奧斯本宮是英國王室在懷特島的官邸,維多利亞女王委托蘇格蘭畫家威廉·戴斯(William Dyce)在那裏創作了壁畫《海神授予英國治海權》(Neptune Resigning to Britannia the Empire of the Sea)。據戴斯記載,這幅包含大量男女裸體的壁畫令阿爾伯特頗為震驚。在1857年生日當天,阿爾伯特得到了一件用性感的白銀、黃金和琺琅製作的《戈黛娃夫人》(Lady Godiva)雕塑。這件雕塑由法國雕塑家皮埃爾-埃米爾·簡內斯特(Pierre-Emile Jeannest)創作,他的作品曾在1851年的萬國工業博覽(Great Exhibition)上得到了阿爾伯特的讚賞。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蘇格蘭畫家威廉·戴斯創作了《海神授予英國治海權》,暗示英國在維多利亞時期取得了海上霸權

阿爾伯特微妙的情感或許被戴斯的畫作冒犯了,但從很多方面來看,他在藝術上仍是一個進步分子,甚至還成為了英國皇家文學會的院士。女王則顯得更加慎重,她熱愛詩歌,尤其是她的桂冠詩人阿爾弗雷德·勞德·坦尼森(Alfred Lord Tennyson)創作的詩歌。維多利亞還表示,在阿爾伯特去世後,坦尼森的悼亡詩《緬懷》(In Memoriam)給了她很大的安慰。她似乎很喜愛傳統的寫作形式,但卻公開鄙視當時流行的小說,尤其是當女性也開始寫小說時。當她發現自己聘請的法國女家庭教師鼓勵公主閱讀法國小說時,毅然解雇了這位教師。

這對王室夫婦對蘇格蘭的熱愛還改變了「英國」這個概念。在她登基之前,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敵對情緒仍然十分高漲,英格蘭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但當維多利亞女王愛上蘇格蘭,並且時常前往她位於巴爾莫勒爾的官邸後,整個英國也都紛紛效仿她的做法。突然之間,蘇格蘭格子呢成為了流行時尚。

家庭照片

維多利亞女王還很推崇最新的藝術媒介:攝影。她是第一位用照片記錄下幾乎全部統治生涯的英國君主。早在1842年,她和阿爾伯特就開始收集照片,並在他們主持的1851年萬國工業博覽會上展出了這種藝術形式,使之變得更加主流。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經常合影,而這種新的時尚也推動攝影行業在整個英國蓬勃發展。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攝影是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推崇的眾多藝術形式之一,這種藝術在她統治初期首次流行開來。

在社會福利制度建立前,富人照顧窮人是英國階級制度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類似地,富有的藝術愛好者也深知通過定期贊助的方式支持藝術家、作家和工匠的重要性。在富有的年輕人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如何成為有辨識力的贊助人成為了基本元素。這套體制要求貴族必須接受良好的藝術熏陶,而且願意通過雇佣門徒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知識。在這樣的背景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經常為藝術家提供資金支持,例如為父女雕塑家約翰·弗朗西斯(John Francis)和瑪麗·桑尼克羅夫特(Mary Thornycroft)支付年薪,而不是按件計酬。約翰·弗蘭西斯被聘為阿爾伯特親王的雕塑導師,而在這對王室夫婦希望為他們的孩子創作雕塑時,他還推薦了自己的女兒。瑪麗·桑尼克羅夫特在王室工作了多年,擔任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的女兒路易斯公主的老師(路易斯公主後來成為了專業雕塑家)。

女王還大力支持表演藝術,經常觀看戲劇和音樂會。維多利亞是首位向專業演員授予爵位的英國君主,她向演員亨利·歐文(Henry Irving)授予騎士爵位,還向女演員艾琳·特里(Ellen Terry)授予女爵士爵位。

像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這樣的藝術品收藏家,在英國的藝術傳承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對藝術的熱愛改變了這個國家。在一個等級制度森嚴的國家裏,維多利亞女王統治的時期誕生了創作階級這個全新的社會階層。到19世紀最後25年,成功的藝術家、作家、工匠和演員已經成為公認的新精英階層。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藝術感言:

將藝術創作鐫入骨髓刻進生命之中,將繪畫視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月落日出赫赫光輝耀照天地氤氳靈氣,胸懷高山大川之魄巍巍巨嶽自顯崢嶸。

冷冽寒風呼嘯明澈天空晴亮雪嶺雲海滔湧陽光輝映;我欲縱馬馳騁我將展翅翱翔我追逐疾風並擁抱藍天。隱密森林呢喃巖峻巉岩聳矗廣袤湖潭深邃雲霧輕飄我曾聆聽傳說我正緊握美夢我吟嚎長歌與蒼鷹齊飛。

一日之求 毀譽不計 心安理得 安然入眠,一生所願 遨遊天地 了無虧欠 無忝所生。


Back to top

本網站專屬藝術家 陳東元 ‧ 所有網頁自行製作並架設網站

藝術家 陳東元為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領頭羊 ‧ 後專司雄偉遼闊油畫創作 ‧ 晚年全心重建童年經歷的林業史

藝術家 陳東元 專屬 E-mail 郵件信箱 》 taiwanland.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