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師大與台灣的水彩發展初探

洪東標

 

前言:

     1907年一位醉心於英國風水彩藝術的日籍教師石川欽一郎來到臺灣,為台灣的藝術教育播下西畫的種子 這是一顆水彩的種子,英國風的水彩在台灣開始萌芽,1949年政府播遷來台,大陸的畫家帶來中國水墨風的水彩,兩相交融至今,水彩以其親和性、經濟性、方便性在台灣成為繪畫中的重要媒材,當水彩與東方固有的水墨藝術產生衝擊和交融,台灣師大這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美術系如何在起承轉合間展現了對台灣水彩的影響。

臺灣水彩的啟蒙

    臺灣水彩畫因日治時期石川欽一郎(1871-1945)的提倡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後更培養出第一代的水彩畫家,如倪蔣懷(1894-1942)、藍蔭鼎(1903-1979)、李澤藩(1907-1989)等。石川欽一郎將西方寫生觀念引入,借給這批年輕畫家一副重新觀看臺灣風土的眼鏡,形成一股「以自然為師」、「對景寫生」的全新美學觀與自然觀,使臺灣風景題材與西方繪畫表現方式接軌。此舉促使水彩畫創作從日治時期開始,總能在畫壇扮演重要角色;儘管在日治時期的臺展、府展中,油畫是為大宗,但水彩卻始終未失去它應有的位置,反而在石川欽一郎及諸位弟子努力灌溉、培育之下,不斷持續創作,而石川每年將在台繪畫作品送回國內展出,讓日本畫界對南國風光有所認知,更於1927年成立「臺灣水彩畫會」,每年定期展出,邀請日本本土畫家共同展出,這項展出當時雖不為日人重視,但這是日台水彩交流的開始已,讓臺灣水彩畫奠定了發展的基礎,也是臺灣水彩國際化的先河。「台灣水彩畫會」至1932年石川欽一郎返日為止,每年舉行一次展覽,共展出八次,後來更改「一廬會」加入許多新的成員,多以油畫表現為多,水彩的主題色彩漸漸淡薄,至1938年部份成員再度改組成「台陽美術協會」幾乎已成為油畫團體,展出水彩者已少有,1943年倪蔣懷病逝,藍蔭鼎淡出畫壇獨自創作,李澤藩專注於教職與創作,水彩畫屆頓失主導力量;就當時台灣水彩畫會堅持以每年一度展出並邀請日本水彩畫會聯合展出以拓展台灣畫家觀摩的機會,難能可貴,雖然以當時而言台灣與日本同屬國內,但交通通訊之不便非今日所能想像,何嘗不是「國際」交流展的先河。 

為臺灣注入新血的渡海名家

    臺灣光復後,大陸水彩畫家紛紛來臺,諸如因旅行寫生的馬白水(1909-2003)、接收日治產業的工程師劉其偉(1912-2002)、杭州藝專畢業來臺任教的席德進(1923-1981),及隨政府來臺創設復興崗美院的梁鼎銘(1898-1959)等,都為臺灣水彩畫壇注入新風貌。這批畫家不僅將「中國美術現代化」的重要課題帶進臺灣畫壇,也創造出極具中國風味的多樣繪畫風貌,以水彩畫的西方媒材,表現出「中國」與「東方」的特色。其中,應聘台灣師大任教多年的馬白水,馬白水的清澈透明的水彩透過師大教育體系的擴展,加上馬白水為補貼家用編寫教育部出版的中學美術教科書,給予臺灣水彩畫壇莫大的影響,。劉其偉的「混合媒體水彩」(Mixed Media),藉由特殊材質的使用,增加水彩作品的質感及趣味,把探索及實驗精神應用於水彩畫的創作。

    在此之前,臺灣尚未在正式的教育體系中設有專業的藝術相關系校,政府渡台後,臺灣陸續成立美術相關科系,最早的有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政工幹校美術組,以及文化大學美術系相繼成立,其師資有渡海和本土的名家馬白水、梁鼎銘、吳承硯(1921-1999)、李澤藩等皆為一時之選;他們利用有系統的授課方式,並融合以大渲染為主流的中國風和石川引進的英國風,培育出多位中、新生代的水彩畫家,諸如師大出身的沈國仁(1924-)、趙澤修(1930-)、劉文煒(1933-)、李焜培(1934-)等,又如政戰出身的鄧國清(1931-)、鄧國強(1934-)等,其表現形式不拘一格、趨於多元化,亦各具特色。

     1969年以外省籍為主的張杰、香洪、胡笳(1911-)、吳廷標(1917-)等畫友籌組「聯合水彩畫會」(後更名為「中國水彩畫會」)第一次展出在新生報業大樓,因王藍身為國大代表具有社會地位被推舉為會長,張杰任總幹事之後,在王藍移居美國後由舒曾祉接任會長,因會務交接及內部的爭執使得會務呈停頓。;由以當時以本省籍何文杞於1968年從日本返國,聯合李澤藩(1907-1989)、施翠峰(1925-)、何文杞(1931-)、陳景容(1934-)亦在1970年成立中華民國台灣省水彩協會,1972第三屆展出前推舉由施翠峰出任會長並建立會員制,展出前更名為台灣水彩協會,當時受到警備總部約談,施翠峰以會員均居住於台灣地區,且台北、高雄為院轄市不隸屬台灣省為由,堅持以台灣水彩協會辦理展出,為免受政治力干擾,自此即未尋求向內政部辦理社團立案登記,每年辦理會員巡迴展,在70年代至90年代間發展成為全台最大團體,會員遍布全台,每年舉辦會員聯展,施翠峰膺選聯任會長至1999年,歷經賴武雄、王志誠、林仁傑續任會長,2012巷內政部登記文民間藝術團體,至此成為台灣歷史最久之水彩藝術團體。

引領黃金時期的脈絡

    為渡海畫家所引進大渲染的表現形式成為許多畫家企圖將水彩中國化的方向,其中不乏以材料應用為方法者,一是用水彩材料來畫水墨傳統題材者,如荷花、靜物等,此中以張杰、吳承硯為著;另一者是以水彩材料表現中國內容者,如畫京劇人物者的王藍;應用國畫材料之紙張和墨色畫西方水彩題材者如馬白水;此其中以1966年席德進歐遊返國後的發展最為可觀,他帶回大量以線條描繪的水彩,在畢費的剛性線條描寫的風景畫中漸漸的融入水墨的筆法,並關注臺灣的民居與鄉間景色,本以油畫創作為主轉而全力創作水彩,而後投入臺灣古蹟的紀錄、調查與維護,更於1971年發表文章-〈我的藝術與臺灣〉,彷如預示70年代鄉土運動的到來;他的影響有兩個層面可供探討,一是鄉土認同與關懷,他帶動了鄉土繪畫的風潮;另一個是的大渲染的風景表現形式,在他之後仍不乏有大學教授、青年學生者追隨他的風景畫形式;然而在他風景畫作中帶有天人合一的哲理性與中國美學中空靈的特質,厚實壯闊的氣勢才是讓席德進得以在70年代後以「大山水」水彩畫,樹立了水彩大師的地位。而席德進應聘至師大授課,對師大水彩的發展繼馬白水、李澤藩之後貢獻頗具。

    而在戰後舉辦的「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簡稱「全省美展」或「省展」),水彩及油畫同領西畫部風騷,早期多屆的得獎者雖不乏水彩創作者,但兩者之特色實無法相互比較;至第二十八屆起,水彩畫在擔任評審委員的師大教授劉文煒等人建議下獨立設部,吸引多數年輕學生投入創作,正式在省展中展現它的光采。另外一種展現水彩大渲染特色的作品,在此時的繪畫市場上廣受民眾喜愛,這些具有中國文人畫表象的題材,以花卉最多,內容一成不變,讓民眾誤以為用水彩材料畫水墨題材即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但多數作品畫面結構鬆散、層次與空間不足,且內容不斷的重複進行排列組合,缺乏獨立特點和耐讀性;還有畫家應邀在至電視台揮毫,以極短的時間完成作品、或在裸女身上彩繪等,亦影響了民眾對水彩的觀感,亦影響了繪畫市場。 

鄉土寫實與師大水彩黃金時期

    1970年代晚期,臺灣在遭遇一連串國際事件的衝擊,歷經外交挫折之後,政府以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信念,將執政重心著力於經濟發展並獲得高成長率的成就,知識份子間則出現了自我反省與本土意識的自覺;首先激起的是鄉土文學運動的浪花,水彩畫界也在進口材料和國外資訊大量傳入後,繼而興起本土鄉土寫實主義。對於當時重抒情寫意,流於形式,體材大量複製的大寫意水彩,已無法滿足青年學子的需要,有識之士除繼續致力於水彩畫的創作,亦盡力擔負起水彩畫教育與推廣的工作,形成另一波臺灣水彩畫壇運轉的動力。同時,隨著經濟好轉西方繪畫書籍資料及多元水彩風格的大量輸入,尤其以安德魯.魏斯的畫冊進入臺灣,相關科系的師生開始全面檢視水彩畫的創作內涵,為下一階段臺灣水彩畫壇的蛻變揭開序幕。美國懷鄉寫實畫家安德魯.魏斯(Andrew Wyeth1917-)的水彩創作,以描繪身旁週遭人、事、地、物的精細寫實手法,激發了一些具本地性格取向的大學美術系學生投入水彩創作,尤其在臺灣師大學生陳東元(1954-)帶領下蔚為風潮。於是,繪畫主題傾向以懷念臺灣的風物,如耕牛、古厝、腳踏車等民間生活器具皆一一入畫,此舉不但形成一種可明確辨識的時代風格與取向,也使水彩創作在臺灣畫壇達到高峰。此時,師大在馬白水教授、席德進教授相繼退休之後、由李焜培教授承擔水水教學的重責大任,他編寫一本台灣水彩界的經典大作「二十世紀水彩畫」,融合水彩歷史、材料研究及創作論述影響年輕一代的學子很大,他並獲得民間企業的支持,召集學生梁丹卉(1948-),洪東標(1955-)、楊恩生(1956-)等多位水彩名家,編輯了《水彩雜誌》季刊,企圖以開拓臺灣水彩畫的閱讀人口來延續一個高峰,但畫家辦雜誌,以跨領域的非專業能力實在無法一蹴可及,加之隨之而來的諸多外在不利因素日增,已非水彩畫家們所能單獨承擔的責任。

    此時由師大劉文煒教授在1987成立的中華水彩畫作家協會成立,由劉文煒擔任會長,陳忠藏任總幹事,初期以大學水彩教師與全國性美展前三名獲獎為入會條件,成員多為師大師生羅慧明、張柏洲、曾興平、黃銘祝、楊恩生、謝明錩、洪東標、郭明福、黃進龍、陳品華、王志誠相繼加入,初期在國內辦理聯展外並與日、韓進行交流展,1986逐進一步更名為第一屆亞洲水彩畫聯展;1987年主辦第二屆亞洲水彩畫聯盟於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2再度主辦亞洲水彩畫聯盟展於國立台中美術館,會員頗具向心力每年除參與國際展、會員巡迴聯展,曾分別於基隆、中壢、花蓮、台東等地文化中心辦理揮毫寫生活動以推廣水彩藝術,期間三次舉辦全國水彩畫大展,出版畫集,成為當時最具活力的團體, 2001年因會務運作問題,會務已呈停頓,然而在當時對台灣水彩走向國際化貢獻頗多。

時代的水彩新面貌

     1979年台美斷交,如骨牌效應一般,一些友邦紛紛與中國建交,蔣經國總統體會到兩岸競爭,臺灣唯一的優勢就是保持一個更自由、民主開放的社會,1987年蔣經國總統宣布解嚴,同時開放黨禁、報禁,一個自由開放的意識在藝文界興起,反傳統媒材的創作方式更由留學歸國的藝術教育者引入而激起巨浪;數年之間,水彩創作者在此衝擊中漸漸式微,全國各大美術競賽參展水彩項目人數大幅滑落,但仍不乏年青學生勇於投入,更有不少曾懷有繪畫理想未能如願,在中年事業退休後重新學習而卓有成就者。時至當代,臺灣資訊取得容易,出國留學鑽研畫藝者俱增;水彩畫的表現自然也在不停的轉型及嘗試中。鄉土寫實的高峰在新一代的水彩畫家眼中宛如一座高山,年青畫家對創意理念的建構及材料的選取,皆有其更多元及強烈的時代意義和創作思維,不僅要思考融合古今中西的美學觀,也要明確掌握各種媒材技巧、與時並進,或者在景物蒼茫中呈顯一份人文關懷,或者在抽象虛實間隱含情慾剖析。縱觀這一代的水彩畫發展,除創作者必須發揮驚人的創造力之外,同時也需要欣賞者發揮無窮的想像力,才能共同將水彩畫提升到一個更為精進、廣泛與多元的境界。

     1980年師大校友何文杞教授於屏東組織成立台灣現代水彩畫協會以辦理國際交流展為主,成員多以南部畫家為主,自1982年起與日本大阪現代水彩畫協會辦理交流展,此後加入韓國、中國等每年於國內和國外輪流展出,1990年因與日本大板水彩協會意見不合,逐退出亞細亞水彩畫聯盟,並自組國際水彩畫聯盟世界水彩大展並任總裁,邀請成員國增至16國,以華人畫家為主的國際性展覽,直至1999年因會長何文杞參與建國黨政治運動,現今會務已承暫停狀態;辦理國際水彩交流展對拓展台灣南部民眾的視野貢獻頗多。

     1990年師大校友陳甲上由教職退休遷居高雄市,應日本大阪友人野口良兼的邀請,特別籌組高雄水彩畫會,以取代台灣現代水彩畫協會參加亞細亞水彩畫聯盟,同時呼應大阪和高雄同為日、台第二大都會之畫會共同結盟之意,會員維持十餘人的規模,創會由陳甲上任首任會長,積極推動展覽活動,主要以南台灣為主,以一年一次的會員聯展、與大阪的日本現代水彩畫協會進行交流展,參與亞細亞水彩畫聯盟展等三項活動為主; 2004年亞細亞水彩畫聯盟於吉隆坡召開大會,陳甲上獲選為亞細亞水彩畫聯盟主席,接辦2006年之細亞水彩畫聯盟展於台灣巡迴台南新營、高雄市、台東市等三地展出;是現今南台灣很具活動力的水彩畫團體,對藝術下鄉頗具貢獻。 

再起的風潮-國際視野與專業創作能力的顯著提升

     1998原為中華水彩畫協會執行長的師大教授羅慧明於1996年辦理全國水彩畫大展後受到總幹事陳忠藏排擠,乃退出中華水彩畫協會另行發起創立台北水彩畫會,羅慧明認為畫會必須秉除私利並受政府監督,方能可長可久,逐向內政部登記而成為台灣第一個立案的水彩畫團體,原以台北水彩畫會發起,後再更名為台灣國際水彩畫協會,由羅慧明教授當選為創會首任會長,創會後接連兩度於中正藝廊辦理亞太地區國際水彩畫邀請展,參展國除亞洲國家外還擴及太平洋對岸與澳洲、紐西蘭、美國,積極走向國際化,2002年鄭香龍接任會長加入亞洲水彩畫聯盟並接辦2003亞洲水彩畫聯盟展於澎湖;2005年於新竹辦理國際水彩邀請展等,2005由師大蘇憲法教授接任第三任會長, 20072008分別於板橋、台北中正紀念館舉辦國際邀請展,2008年由師大黃進龍教授接任會長,會員已高達百餘人會員遍布全台,積極與國際水彩大國接觸與交流,接續辦理台美交流展,台澳交流展於台灣、美國、澳洲等地,目前已成為全台最大最活耀的水彩畫團體。

     2006年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成立(以下簡稱亞太協會),由師大校友洪東標擔任理事長,水彩畫大型展覽的辦理走入精緻化及學術化,引進大陸最精銳的畫家參展與研討,如歷史博物館辦理「國際華人水彩經典大展」受到好評,亞太協會以創作發表、學術研討、推廣教育作為工作發展的重點,2007年開始發行水彩藝術資訊雜誌以半年刊型態免費贈閱水彩愛好者,2008年為紀念台灣水彩發展已達100年,與由美國返台的水彩畫家楊恩生所主導的師大文創中心合作辦理一個前瞻性的「紀念台灣水彩百年2008臺灣當代水彩大展」、和以回顧性的「臺灣水彩100年」兩項展覽等、這兩項展出採取成立委員會以審查邀請名單方式,排除了一些非專業性及玩票性的年長者或是「畫的早而非畫的好」的知名畫家,主辦單位面臨許多壓力,可喜的是社會普遍對這兩項展覽給予極高的評價,觀察年輕世代,最讓人有「驚艷」的衝擊和感受,其中多有取材新穎構圖大膽,現代化的意圖極為強烈,或許不常見於國內競賽會場中,但技術與理念均已達上層不容忽視。09年以來亞太協會繼續推動與政府各部門的合作先後結合,以區域範圍為單元,辦理主題展,內容多元的涵蓋到景觀、自然生態、人文特徵等等,每一項展出都搭配辦理展前作品研討、專輯出版推廣、再應用亞太協會發行的資訊雜誌報導與作品賞析以拉長宣導時效,讓藝術的能量能持續發酵;同時以楊恩生為主力的師大文創中心辦理,「臺灣水彩經典」展以回顧百年間精選的30位創作者的作品,讓民眾緬懷走過的歲月,以讓觀賞者觀摩台灣水彩發展歷程中的各樣面貌,思索如何迎向未來。2012年師大黃進龍教授接任亞太協會第三任理事長,成為第一位同時擔任兩個最活耀的水彩畫團體的負責人,辦理一次即受矚目展覽壯闊交響-巨幅水彩畫名家創作大展,以近50件雙全開作品展現水彩多元的面貌,意圖改變民眾對水彩創作侷限於小品與速寫的的認知概念,加上一批以林經哲為首的師大研究生投入水彩創作,並在短期間獲得國內幾項重大競賽的獎項,我們似乎重新看到80年代師大水彩黃金時期的盛況。

期許與探討

   百年來,觀察台灣水彩發展的起伏興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腳色,總有一批師生除了自己在水彩的領域創作外,還承擔著推廣者的任務,然而我們必須關注的是台灣的水彩畫在歷經百年的發展後,能否在二十一世紀這個多元的藝術創作媒材中繼續生存,除了台灣師大的許多大專院校的美術相關科系將水彩排除在課程外,某些油畫教授始終跳脫不出水彩是油畫草圖的即興式創作概念。爾後台灣師大是否能在水彩藝術的推廣和提昇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百年來水彩可以他特有的文化性、方便性與經濟性在台灣成為最受喜愛的媒材之一,如果能藉由教育的更普及、創作水準的再提昇而讓水彩藝術成為深耕於民眾的「國民藝術」,應該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參考書目

席德進紀念全集                席德進基金會     

日據時期台灣美術運動史   謝里法著 藝術圖書

水彩藝術第二輯  2000 中華水彩畫協會     劉文煒 會長序

台灣水彩畫會三十六週年紀念專輯    

家庭美術館   石川欽一郎      雄獅美術雜誌社

家庭美術館   馬白水          雄獅美術雜誌社

臺灣水彩一百年專輯           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8臺灣當代水彩大展專輯   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臺灣水彩經典                   臺灣師大文創

家庭美術館   席德進          雄獅美術雜誌社

家庭美術館   劉其偉          雄獅美術雜誌社

家庭美術館   李澤藩          雄獅美術雜誌社

家庭美術館   倪蔣懷          雄獅美術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