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海洋、回到太初 ──莊明中「有餘」創作系列油畫展
■ 蕭瓊瑞(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文明的變遷與遞邅,始終是莊明中創作的思維主軸,從最早以〔柳川夕照〕(1982)入選省展,到中間經歷〔城市夜景〕(1990)、〔蘭嶼傳說〕(1992)、〔文明的提昇〕(1993)、〔逆時針方向〕(1997),以迄1999年的〔生命探源〕系列、2000-2007年間的「古文明演繹系列」,和此次的「有餘」創作系列作品,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莊明中,如何在作品中關懷、思考文明興衰、遞變、起落的歷程,和人或生命在這其間所處的位置和面臨的挑戰與宿命。 2009年的「有餘」創作系列,以「有餘」、「有魚」的諧音,來呈現庶民「年年有餘」的生活祈願,畫展也以「觀魚」為標題,但觀諸作品內容,則顯然不是莊子與惠子那種「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的趣味,而是帶著孔子所謂「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深沈慨嘆與沈思。 「魚」是此次創作的主要語彙,也是莊明中在2008年教授休假北京研究後,返回台灣,對台灣海洋文化首次較深沈、整體的回應。海洋是生命源頭,回到海洋,也就是回到太初、回到生命的起源;文明的起落、遞變,離不開海洋深沈的影響與制約,魚是海洋最具體的象徵與符碼。對於幼年生長在海邊的莊明中而言,更是生命記憶中最深刻的印象與原鄉。 莊明中對魚和海洋的思索,早在1992年的〔蘭嶼傳說〕,及1999年「生命探源」系列中的〔月光照臨的生命之壁〕、〔生命原始的激流〕、〔包容與沈殿〕、〔在激情中蛻變〕、〔獻祭風濤的靜物〕等作品中即可窺見;畫面中的各式貝殼,訴說的,正是一種海洋生命的積累與沈澱,然而貝殼的靜態和化石般本質,到底還是人站在陸地而生的觀想與冥思,此次「有魚」創作系列,則是徹底地回到海洋、進入海洋,呈現海洋文化的思考與反省。 〔永保平安〕是將魚與一些民間傳統金紙、符紙混搭構圖,在162×520公分的巨大畫面中,魚群穿梭在黃、藍相關的海流中,魚的美與魚的骨架並置,象徵著生命有生有死的永恆宿命;那些或平貼、或皺摺的金紙,上頭祈求平安的各式圖樣,正是庶民生活中最大的祈願與滿足。在精細寫實與解構拼貼的混合手法中,莊明中呈顯他自來優美的色彩處理與形式構成的傑出能力,足夠巨大的畫幅,也令觀者產生一種無可逃脫的震撼與反思。 〔飛魚祭〕也是四張一百號合成的巨大作品,畫面的語彙,集中在蘭嶼的相關文化中,有大船下水的拋舟儀式、有拼板舟航行海面的身影、有飛魚成群掠過的意象,也有岸上搭架曝曬的魚乾……。「蘭嶼」顯然是莊明中長期關懷、描畫的重要主題。蘭嶼生活的樸真之美,尤其是貼近海洋的生活型態,往往激發莊明中繪畫的強烈動機。在此系列中,莊明中捨棄單一題材的具體描繪,而是採取拼貼、並置的手法,讓這個海洋子民的生活面相,有更整體的舖陳;人和飛魚和海洋渾然一體、共生共存,蘭嶼人既捕捉飛魚,也敬拜飛魚。尺幅較小的〔飛魚故鄉〕,則是對這個海洋文化的微距特寫,拼板舟巨大的「船眼」,成為飛魚圍繞飛舞的核心,那是數百年來在太平洋濱不斷上演的動人舞曲。 〔回家〕、〔來來去去〕、〔共舞〕與〔探訪〕,可以視為同一類型的作品,以蝴蝶、魚,和恐龍三種曾經存在或仍然存在的生物並置,來探討生命存滅和文明起落的本質。作為海洋中的一個大島,台灣蝴蝶種類之多,是歐洲大陸的一倍,每年大批蝴蝶的遷徙,依著一定的時序與路線,在大自然中生滅循環;一如那一定要回到原生地產卵、然後死亡的台灣鮭魚。至於恐龍,或許不是台灣此地的產物,但牠代表一種在地球史上消失的時代與文明,莊明中不斷地以這三種空中、海中、地下的生物,交疊並置,來突顯生命與文明交替循環、存滅相依的本質。 〔有保佑〕和〔饗宴〕是較溫馨的小品,回到台灣庶民有拜有保佑、年年有魚、永不匱乏的生命情態。不求多福、但求平安,金紙、瓷碟……,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卻也分別象徵精神與物質上的平衡與滿足。 莊明中的作品,往往不以激情的發言贏得重視,而是以溫情卻深沈的舖陳,讓人在生命、文明這些宏觀的主題上 ,產生深刻的共鳴與反思。「有餘」創作系列回到海洋,尤其讓台灣的觀眾有更大的感動,也是台灣在尋求海洋文化思考中一個值得注目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