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錩老師/浪漫的精靈──台灣水彩傑作選專欄報導 刊載於2010.02.08 聯合報 雋永的族性-藍
也許是一直迷戀人文內涵的緣故吧,長久以來,我一直期盼能看到真正撼動人心的作品。 美麗的自然風光、桌上靜物或者以肖像為主的人物畫,在兩百年前的確滿足了所有人對視覺美的要求,不過,經二十世紀現代藝術的思想洗禮後,這些作品總令人覺得美則美矣,卻搔不著癢處。 「創意」這東西,隨著一個畫派蓋過另一個畫派的激烈變革後,成了「藝術」的代名詞,為了凸顯個性吸引目光,創作者無所不用其極的刷新形式、挑戰禁忌,但耐人尋味的人文內涵卻因此蕩然無存。 難道在當代,形式與人文內涵不能並存嗎?我時常思索這個問題。 這幅〈雋永的族性-藍〉是林毓修的作品,當我第一次看見它時,心頭重重地被撞擊了一下。大至一百公分以上的全開畫面,被一張藍色巨臉塞滿著,雙眼圓凸緊閉,神情愉悅而怪異。這樣的一幅畫,大大跳脫了人們對水彩的既定印象,所謂「輕鬆小品」此刻一點也不輕鬆,它承載著文化深度、歷史重量,而且帶著壓力迎面劈來,令人無法閃躲。 刺青、藍染、青花瓷-台灣原住民的黥面、苗族的手藝、漢人的工藝精華,這三種性質各異的文化品相,被神乎其技的攪和在一起而且毫不衝突。清一色的「藍」覆滿整個畫面,想不「憂鬱」也難,「圓」的飽滿形象在嘴唇、鼻頭、雙眼、臉龐等處重複出現,又讓人不禁有圓融寧靜的聯想。無論如何,那樣一種謎樣的微笑,令人想起吳哥窟的頭雕與中國的佛像。 就技巧而言,這幅畫也令人讚嘆。青花瓷的質感妙不可言,反光的、滑溜的,薄而易脆,尤其那似乎隱藏在質地裡的龜裂紋,逼真的程度令人觸目驚心。藍色圖騰是細心一筆一筆畫上去的,虛實明暗、隨體詰屈,有彩度變化,也有色相的輕微變化。 無疑的,這是一幅十足東方的作品,雖然水彩媒材與創作理念均來自西方,但西方人絕對畫不出這樣的畫,尤其,那濃得化不開的中國情懷,沒有深入中國文化的內涵,是造作不來的。 這就是當代形式與人文內涵的結合,我們找到了…… 〈雋永的族性-藍〉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