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匠藝心
古厝廟宇系列-由於喜愛民俗工藝,尤其對台灣閩式建築與廟宇情有獨鐘,自幼在屏東生長,即是從小伴隨成長的圖像,它已是我內心另一個原鄉。 |
編號 |
作
品 名 稱 |
年代 |
尺
寸 |
畫
作
說 明 |
01 |

龍柱系列-祖師廟 |
2005 |
110×79 公分 |
慕著台灣第一藝術之廟的名,第一張龍柱就畫三峽祖師廟三川殿的對柱之一,懷抱著欲一覽雕刻堂奧的心執筆繪之,面對大師巧藝、心手皆十分質樸,筆筆不敢苟且,畫面也許重拙了些,但也是一個充滿回憶的過程。讀大學時去此地,匠師在廟旁工作室內雕各種柱子,一個個柱子躺在地上,另一部份是木雕的,那時還沒用心於此,沒想到四十歲後會對傳統雕刻發生興趣,也是個奇妙的緣分。
|
02 |
龍柱系列二龍山寺
|
2005 |
110×79 公分 |
此作品主題是表現龍的優美與莊嚴。這是台北萬華龍山寺主殿的龍柱,頭上有三個鬚捲,是三層鏤空立體浮雕,工藝十分精湛。這個龍柱雕刻時間在1955
年龍山寺重建時由張木成製作這兩個主殿中央龍柱,而由蔣銀牆做旁邊兩個花鳥柱,像這樣一個工程分成不同的師傅做叫做「對場」,兩個師傅沒不拿出真本事互相較勁,使作品製作更加用心、也更加精彩。
為什麼要畫龍柱呢?喜愛它工藝的理由要比宗教的理由來得大,另外廟宇也是我小時候常常穿梭遊玩的地方,有一份親切感。
|
03 |

龍柱系列三大眾廟 |
2005 |
110×79
公分 |
踱步於廟宇之中是我的一個休閒方式,剛開始教書時新莊的大眾廟還是個可愛的小廟,十幾年光景之後由於香火鼎盛全廟重建,成為一個繁麗的大廟,還有一個公園,隨著原有習慣漫步其中,舊的東西也沒被丟掉,前殿的舊龍柱移到後廊擺置,手工雕刻的老龍柱在陽光照耀下呈現宜人的光影,好一幅神采飛揚的光之歌。
|
04 |

慶中元 |
2009 |
110×79公分 |
這是萬華龍山寺1920
年的龍柱,由蔣細來所雕,可說是目前龍山寺所存最老的龍柱;單龍身體尾翼向上盤旋,十分有氣势,適度描金上彩雅而不俗。
|
05 |

心念 |
2009 |
110×79 公分 |
那年到大甲鎮瀾宮,沒去看純金媽祖,倒是在龍柱、鳳柱間遊走拍照,那時在這個美麗鳳柱前站著一個小女孩,她的母親則在一旁上香,此情景引發這張畫的靈感,我找先生大姐的女兒作模特兒,請她讓我畫她長大的樣子;幼小到成熟的女孩,畫中說的是每一個母親對孩子的祝福與期盼。「望女成鳳」是思考的起點,柱子也有牡丹花,所以聯想到富貴,梅花的堅忍也是社會生存之必要,但真正普天下母親的心,應是只要平安健康吧。
|
06 |

遨遊 |
2009 |
77×57 公分 |
描寫鰲魚風霜下的標緻,回味大戶的氣勢,好匠師的利害,如米羅的維納斯即使斷臂仍是美的象徵,所以這鰲魚即使殘缺了魚鰭依然好美,好東西就是越陳越香!
|
07 |

繁華落盡 |
2009 |
72.5×53 公分 |
為了表達內心對古蹟殘破的心疼,用滴流的方式表達歲月之無情,也表達了人對過去的忽視。 |
08 |

蓮花牆 |
2013 |
110×79 公分 |
馬祖的屋子皆由石頭砌成,有亂石砌、有人字砌、這牆特別的地方在門楣上以石塊施以巧工產生一朵蓮花造形,在馬祖是絕無僅有的,對於巧匠之巧總是無比崇敬,優秀匠師之作可比藝術。
|
09 |

迎 |
2010 |
105×75 公分 |
以風化斑剝古牆漸轉入時髦百貨玻璃櫥窗,背景呈現傳統與現代社會變遷和衝擊。為了能與古壁之美抗衡,請學校美女同事做我的模特兒,當時我們一起做導師,是一位氣質優雅、教學認真的數學老師。詢問她後,不但一口答應還覺得十分有趣。感謝她的協助,以她為模特兒畫了兩張作品-迎與承。
|
10 |
承
|
2010 |
105×75 公分 |
人生故事宛若電影情節輪迴,成長、婚姻至耄耋階段,猶如荷花含苞盛開至凋零落瓣,皆有定時,唯有將美好生生不息薪傳,方能獲重生與延續。作品以「之子于歸」待嫁純真女子角度出發,期待盡快成親和婚後建立和美家庭,母女間隱喻著現代與傳統間之傳承。
參與畫「新竹之美」的活動有幸欣賞到優美的進士第,它是清朝鄭用錫進士宅第,背景為進士第右堵淺浮雕,主題為「歲朝清供」,象徵平安的瓶子表面花紋的風化十分好看,是引起構思這張畫的動機
,荷花之意象來自佛陀的「拈花一笑」,涵蘊一切,卻又盡在不言中,是一篇人生的詩章,默默體會中當有所得。
|
11 |

思 |
2010 |
105×75 公分 |
傳統建築牆面外圓內方之古錢圖飾,青年求知欲與斗拱昴首祥獅相輝映,傳達臺灣早期農業社會「耕讀傳家」,注重讀書、功名、利祿,至今仍不渝,畫作藉古移情讓勤讀學子在牆窗間穿梭。
以進士第古錢磚砌窗牆為主題時,就想到自己教書時的莘莘學子,需要人物與古物呼應;這是一位十分清秀又乖巧的學生,當時國二,上課時觀察他一段時間,我問他可不可以擺幾個姿勢讓老師拍照,雖然不太了解我要做什麼,也欣然在下課後照我的意思讓我照了幾張,有了心目中最佳模特兒,才讓我順利能表達畫的意境。
|
12 |

台北故事館 |
2011 |
105×75 公分 |
一棟老房子,1914
年建成,歷經時光更迭,這仿英國都鐸式洋樓,有訴不完的故事,今日仍備受呵護,丰采依舊;多少年來,每當踏往北美館朝聖藝術時,它優雅的身影即映入眼簾,在心中台北最美的建築就是它了!
|
13 |

躍獅 |
2011 |
105×75 公分 |
畫面為醒獅團高樁獅的表演,表現躍起之緊而又鬆放的感覺。當時我十分想畫節奏與動感的題材,於是就順著心的想法去畫。
|
14 |

舞獅 |
2011 |
56×75 公分 |
可愛的客家獅臉扁扁的,還有長長彩色的鬍鬚,鬍鬚在動作中產生各種動態變化,那就是它獨有的美感,畫獅子時我的腦子會響起鼓聲、鑼聲,還有力感。 |
15 |
劉氏宗祠
|
2012 |
110×78 公分 |
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村保存很完整客家傳統聚落特色,其中以一百多年歷史的劉氏宗祠最引人注目,有精美的泥塑與彩繪圖案,且擁有大戶人家氣勢。此外,對正廳堂號旁的「卯金啟瑞、乙火騰輝」,深具美感。
|
16 |
我看到一個微笑
|
2012 |
152×114 公分 |
新北市板橋區是我第二故鄉,而府中路慈惠宮主奉天上聖母媽祖,正脊的屋坡頂端,遠望彷彿嘴角上揚慈祥歡笑般。
2012
年秋去了日本京都看楓葉後,發現台灣廟宇屋頂極具特色,其特色在於自由變化,自由創作,雖有民間基本圖騰,但表達無界限,隨著廟宇財力、匠師才情特色有著多樣發揮的樣貌,也是一份台味十足的民間藝術。
|
17 |

幻影之龍 |
2015 |
72X50公分 |
|
18 |

龍柱系列-起伏與平靜 |
2015 |
75.5x106公分 |
|
19 |
 |
|
|
|
20 |

剪黏虎 |
|
|
|
21 |

剪粘系列-仙女心 |
2016 |
45.5x60.5公分 |
|
22 |

天水閣 |
2016 |
|
|
23 |

狄青對刀 |
2016 |
|
|
24 |
 |
201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