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的10個問題之赤裸告白:(許德麗)


問題一:為什麼選擇做一個藝術家?並以水彩進行創作?

「為什麼選擇做一個藝術家?」自嘲:是,歪打正著的。

因為;自幼就愛在紙上不斷的畫自己的想像或摹畫電視的卡通、平劇、歌仔戲,及書刊上的名畫,畫紙娃娃、扮家家酒,受到同學的讚美,下課時間都在幫同學畫她們指定的東西,課本考卷也畫;學校有繪畫、書法比賽就被推去當選手,父母因為擔心身為獨生女的我太孤僻,所以送我去與鄰居同伴學不少東西。

畫畫僅是其中一項,因有濃厚興趣,從幼稚園一路畫到高中畢業,為了不放棄畫畫,只好在高中放棄擅長的理科,改去讀懶得背誦的文科。第一年就差一題,地理答案錯了,導致與師大美術系失之交臂,錄取了靜宜國文系,且距離文化美術系還很遠,決定辦休學,捲土重來。

第二年負笈北上,苦讀史地終於如願考上師大美術系,此時仍懵懵懂懂不知努力,每天渾渾噩噩的過日子 ,每天面對畫板也不曉得學藝術的意義在哪裡?但是,師大美術系教授都是大師級畫家,四年的日子也或多或少地薰陶一些書卷氣。畢業後分發至學校任教、結婚、生子、買房等接踵而來,經濟困窘,使所有生活水準降至谷底,如陀螺般在家庭、學校間忙碌打轉,無暇提筆揮灑,也斷絕所有與藝術同學、同好等的交流活動,猶如身陷絕谷,行屍走肉般,往事不堪回首。

不過,天無絕人之路,真正開悟用功的是回師大就讀四十學分班,四年的時光讓我重學生身分也重拾畫筆,人生彷彿也重生了,提昇專業知能,開啟我想當畫家的想法與慾望。

「為什麼以水彩進行創作?」終歸是因緣際會,水到渠成。受兩位水彩畫家諄諄善誘與引領,讓我回歸心靈,探尋真善美,走進更廣大的藝術環境:一位是啟蒙的何文杞老師,一位是學長洪東標老師,於是就欣然接受平面水彩的挑戰!

問題二:透過作品想說什麼?

首先想透過作品說原創性比什麼都重要!

如果不能呈現完全自我的想法,那麼作品在藝術上的存在價值是沒有的,即使不完整小小的自我,也比一幅美輪美奐的抄襲有意義,目前的我並不以畫一幅漂亮的畫為滿足,而是在畫中表達了自我對人生社會與繪畫元素各種靜思批判後的想法;並期許下一幅較上一幅是隨著自我靈命心思的見解成長而一起成長的。

每每在動筆前努力問自己:「想在畫中丟掉簡化的是什麼?」、「想在畫中充沛與繁複的是什麼?」不斷自我論辯,再透過作品述說目前的結論。

問題三:認為個人作品最大特色是什麼?

我想述說匠人被忽視的悲傷感;用一種主觀重、感性強與浪漫的情懷去處理傳統的題材,對於頗具歷史之舊時手工匠人的饒富古意作品,在廟宇古厝中帶有很大一股悲傷心緒,匠人的被忽視著實令人心疼!這種感覺是在畫面上最想述說的,所以繪畫語言也趨於感性及心象的造型,但仍保持題材中最感動的部分加以寫實,而與主題環境相關的東西是完全被簡略處理,欲去掉所有感受之外的雜質。

問題四:你期望你的作品對社會產生何種影響?

期待對於主題表述和造型空間這兩方面,希望有新的視覺語言去陳述。對於社會我想自我的經驗與表達歷程能提供一個參考;至於參考價值有多大並不清楚也不知道?但是;我要應該關心的是創作的真誠與成長。

問題五:你認為如何展現21世紀台灣水彩畫的面貌?

在現今這個世紀,除了繼承前輩們篳路藍縷之努力成果,就是懷抱謙虛的心去從事水彩創作。

當今的創作媒材已非常多樣且多元,並加入數位媒材的運用,藝術的形式充滿多樣性與多變性。水彩是眾多媒材中十分傳統又貼近常民生活的一項,除維持水彩親近的特質,使之入門門檻不是那麼高之外,但是身為水彩畫家應為水彩的藝術性加入更深入進行理性的造形、材料、色彩等的研究,並使它活在當代,成為可廣可深可親近的藝術。

所以;我認為水彩一則應該與當代藝術的面貌產生連結;二則應與中國傳統美學觀點有所繼承與做更進一步的思考;三則應保有臺灣歷史與生活環境的主體性。從這三點去呈現在地文化,祈願在地藝術文化的春天來臨,有別於世界其他地方的臺灣水彩畫21世紀的新貌。

問題六:你有自己喜歡的特殊工具與方法嗎?

顏料主要用Holben專家級顏料,質量實、耐用、份量足、價格實在。再則是林布蘭專家級顏料,色澤優雅,令人一用就上癮。再則是老荷蘭專家級顏料,用它就如同攝影師擁有的終極完美徠卡(Leica)相機拍照般的感覺,就是一股藝術感。

水彩筆喜愛貂毛筆,並搭配其他筆,包括毛筆、油漆刷。

紙愛用Arches 640克重磅紙,期間也用過其他的紙。

最近我則嘗試用仿麻畫布畫水彩,由於觀念畫法改變,會用塑膠杯調色與水灑在畫布上。

問題七: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找到創作元素?

創作元素俯拾皆是,問題是怎麼將題材提升與提煉。

以適性的題材當作創作元素才能畫得快樂。而從自己生活體驗中所產生的題材,我覺得是最好的創作元素。

比如廟宇與眷村均為自幼生活環境所接觸,自然成為創作思想的源頭,在廟宇中我主選龍柱與鰲龍插角及傳統交趾燒為主要創作元素。

喜愛植物與原始森林也與自幼生長環境樹木眾多有關,所就讀的屏東仁愛國小、屏東女中均為日據時代的至今百年學校,校內老樹參天。如今又有一位常挑戰百岳的外子之緣,所以堅毅的高山圓柏與杳無人跡的台灣森林秘境也是我喜愛的題材。

問題八:誰是對你有特殊影響的藝術大師?為什麼?

第一位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畢卡索(Picasso),我認為他所有造型均十分出色並充滿原創性,親身去西班牙與法國看過他的博物館,見過他年輕時優秀作品與成熟時期到晚年許多作品的真跡,他有許多引領美術史的作品,在繪畫史上有著非凡的成就,影響層面相當廣大,且用色多樣又調和,對其的創作力深深崇拜。其經典語錄「畫家的眼睛,可以看到高於現實的東西。」、「畫畫就是一種寫日記的方式」、「我窮盡一生精力,想像孩子一樣作畫。別讓僵化的思想和浮世的忙碌埋葬我們的學習動力。」等,是我平日創作遵奉的動能。

第二位是賈克梅第(Giacometti),早期屬於超現實主義,他是一位格調極高、思考嚴謹細膩及造型十分強烈獨特的現代雕塑家,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將現代繪畫中側重通過寫生來探索視像之謎,但他的繪畫亦頗為獨特與其雕塑不同,卻一樣具備獨特的造型特性。賈克梅第的重要並不是他的作品成為現代人精神困境的象徵,而是他在現代藝術危機中重新發現了繪畫的意義。且是在不斷地探索自己內心感受表現方式的過程中,他發現了現代藝術的表現方法的困境,從而意識到畫家必須重新回到視覺中去。

第三位是莫內.克勞德(Monet Claude),他的作品2014年曾來台北展覽,精采的戶外寫生作品與豐富色調筆觸,捕捉大自然生動繽紛的水影天光,掌握物像瞬間即逝的豐富生命力。開啟了我對繪畫體系建立的第一步,就是以抽象部分表達出人與物象之間的關係,其晚年在吉維尼花園中的「睡蓮」連作予我深刻的印象和啟迪無窮靈感。

問題九:在創作的人生歷程中,你是否曾面臨困境?如何度過?

面臨創作的困境,於我而言可謂:不可勝數。有經濟環境的、有生活環境的、有技術層面的、有思想方面的,如同初坐禪未定,身心不安群魔亂舞般,各種無知充斥在我走這條路的過程中;只能抱持著隨機應變、樂觀進取、正向思考、堅毅不拔、永不放棄、勇於挑戰等態度,無畏橫逆,去走出所遭逢的困境。

既可以用王樣不透明水彩畫畫,也可以用老荷蘭;紙也可厚可薄,環境也可大可小,時間也有多有少,畫幅也可大可小,畫面也可精可簡,總之每天擠出一點時間能揮筆潑灑就心滿意足矣。

繪畫藝術沒什麼好比較,也沒什麼好計較,有看不完的展覽與書籍,與他人各種經驗交流,這些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足夠讓我思考與反省,在困境中提起腳來再勇敢的跨出一步。

落實能每天畫就是我最大的享受與渴望。

問題十:影響我繪畫思想最大的書籍:

第一本是史作木聖的「光影中遇見林布蘭」(Meeting Rembrandt Between Light and Shadow),這本書原叫「林布蘭藝術之哲學內涵」,作者深入討論自文藝復興至巴洛克時期的人文主義風潮,以及眾多藝術風格原型,揭示出孕育林布蘭藝術的時代脈絡。透過林布蘭藝術中,關於繪畫空間造型、瞬間明暗的兩極性,以及由暗色背景的無限、光自體的無限與色彩所組成的三向性,精闢探討林布蘭一生堅持描繪的世間與聖像臉孔。所以內容看了兩遍,書中非常深入的闡析林布蘭之光的內涵,對我的頭腦運作有很大的啟迪效果,當然也看了他的著作「雕刻靈魂的賈克梅第」。

另一本是日本作家、文藝評論家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全書分為「創作論」、「鑑賞論」、「關於文藝根本問題的考察」、「文學的起源」。其中「鑑賞論」作者再從讀者的客觀方面,說明讀者與作家的關係,把鑑賞者的心理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理智的作用、感覺的作用、感覺的心像及情緒、思想、精神、感情等,確認鑑賞的成立是在於讀者與作者雙方的體驗相近。當還在苦惱困惑於不知如何創作或欣賞時,該書其實可解讀創作歷程,並帶來全新的觀點及視野,使我對創作的本質有著如入桃花源豁然開朗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