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故鄉馥郁芳華—

        循陳品華老師彩筆之邀約  分享一份尋訪原鄉的感動 

 

 

有些畫賞讀時  沒有驚嘆  只留有語塞詞窮的澎湃

有種圖  話說得清輕  卻常攪動又沉又稠的心緒

並非排山倒海的撼動  而是涓涓細流的述說

述說  太平洋的藍  都蘭灣的愁

述說  卑南溪的喘息  在打了赤膊的土地上 

述說著四季更迭的容顏  在這片歲月踏走過的紮實

這是品華老師說的畫  用彩筆眷著家  也釋愛

青溪一曲76×28cm 2006

 

緣起於錯識

1980年代時逢台灣水彩發展蓬勃期,名家輩出。當時二十來歲的我從花蓮北上求學,對於水彩的認知高度僅專注著眼於統調及精密刻畫的寫實手法上;而品華老師的作品,足足在我心底頭震晃了一下!那是一股由視覺引發的內心觸動,有如絲絨質地般柔滑輕拂,舒服得令人沉醉不已啊!心想:這位畫壇新人應是與我歲數相當的年輕小伙子,他能將畫面氛圍經營得如此不凡,實屬了得!

    2008年參與亞太水彩協會之作品研討,初次與品華老師照了面;剎時間意外得錯愕良久!原來“陳品華”是位親切溫暖的大姐,無怪乎能將溫柔底蘊揉注於畫作之中,淳香而清遠。這將近二十年的錯識便在福山寫生采風時主動勘謬,就此與“她”結識為畫友。   

     投身水彩繪畫多年後才稍稍明白:為何老師的作品會在心中留有深刻印象且縈迴不去?我想:應是份源自於同為東台灣域區性的土親味。太平洋的風、中央山脈的雲、雨潤後的植被、刷洗過的溪石與滋養著沃腴萬物的土,孕育出之地貌景致與人文觀點自有其同質脈絡可循;只是凌駕於主題景物之外的內涵層面仍有待探詢。希望藉由這次難得之專訪機會,再次尋回遺落在心中已然淡忘的點點感動。

 

春野76×56cm 1988 

福山夏陽76×56cm 2008

 

崛起與期待

生性低調的品華老師鮮少提及過往豐碩的成就。早在1985年師大畢業美展時就獲得水彩類第一名的佳績,接著於1990年開始參加全省公教美展,以連三屆之優異成績榮頒永久免審查資格。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第四十七屆全省美展第一名及第五屆南瀛獎水彩類首獎之殊榮肯定;之後當然亦獲獎連連,為自己的藝術生涯留下光榮的扉頁。1996年品華老師於故鄉台東舉辦生平首次個展,此舉意義非凡且含蘊深遠。接著1998年在台北舉辦個展,成功地為自己之創作里程銘載冊錄。

個展過後受先生—知名陶藝家蘇為忠老師的影響與支持,逐漸將重心轉移至另一精彩的領域,開始投入陶盤彩繪的創作;但仍偶有水彩作品問世,直到2005年才又重拾水彩畫筆。很高興在時隔多年後見到老師參與聯展活動的身影,一種忘年之友久別重逢的興奮與期待,在一件件新作當中得到滿足和慰藉。創作的主題雖因聯展主軸而迥異於往昔,然一派快意筆法,在厚彩疊染間揮灑自如;那份看待土地的心眼兒,滿罩於母性柔軟的溫馨,感動仍然啊!

 

海邊的沙地76×56cm 1992    第四十七屆全省美展第一名

  

雨中賞景56×38cm 2009  

錦繡大地76×56cm 2011                         

 

初心(愛、使命與執著)

現代人太輕易得到大自然的愛,所以不懂得珍惜(尤其是水資源),也許是我略略能體認它生生不息的壯闊生命,而萌生一種使命感吧!心中期許讓東海岸的美留步,繼續訴說它美麗的傳說。    —品華  

藝術家在創作質類的面向追求,常肇因於內在性格最初的偏執,於日常生活環境裡淘洗成一種習慣;從習性偏好到觀望世界的角度、也從色彩慣性延伸至觸景主題之同質擇取;當創作初心萌芽時必全然投入,在父、母、天、地育養的「愛」中發心潛行,無怨無悔。

一位創作者的養成除了賦予的天份截然不同外,也包含後天環境之化育。品華老師生於台東、長於台東,家鄉的一草一木、一砂一石在走訪遍尋後早已默記於胸。這方土地有父母育養她的翻土耕耘,也有辛勤汗水澆灌於播種時埋下的企盼。在撫觸故鄉泥多年後,自然沉得拖曳如耘機般厚彩得再也輕飄不來;也在品嚐辛勞農作後的果實,體會出黏得無法抽離的甘美色韻。當長年無數遍的造訪亦如老友般自在,熟稔揮灑出記憶味覺之醇郁…縈繞鼻心。一股放不下也停不了的肢體慣性不斷疊加,在水與汗的稀釋下將喜悅與鄉澀溶了又融;也惟有在這片土地上紮實地活過,才會勇敢大聲地將此源於對家鄉真摯而虔誠之情感,赤裸直白地表述出來,源源不絕。

這是份強韌無法剝奪的愛,主觀佔滿創作核心撼動不得;也基於愛鄉的心是如此熾烈,將守護家園的執著化為創作的驅動能量,一張張感動人心的作品就此問世。

 

三仙勝景之二76×56cm 1993                           

 

 春田76×56cm 1996

 

靜觀(抒寫生命風景)

畫家的作品如果不能讓人記得人間的溫情、土地的芬芳、歷史歲月的痕跡、鳥兒的歡唱、和四季的容顏以及增進人類生活品質的美感經驗,那有什麼崇高的價值可言呢?    —品華 

上蒼鍾愛這片土地,自然也眷顧著地上的人兒。品華老師懷抱著對家鄉土地的愛,同時也啟動了極為細膩的知覺能力。早在創作之初,有感於水彩透明與輕薄的特質難以駕馭,深怕在山與土地之厚重體感上無法全然表述;因此大膽選擇不透明重彩疊加之手法。此舉在當時的水彩藝壇雖獨樹一格,但更大的意涵是為臺灣水彩提出創作面向的省思:當一位創作者選擇了媒材,就必須將就妥協嗎?假若無法全然呈現原創之樣貌,是否仍要拘泥於現有的認知面呢?而突破認知似乎也得擁有非凡之續航能耐,提出服人的記憶亮點才是。

 

都蘭關76×56cm 1990 

因著戀上大地動人的風貌而開始抒寫自然,有人獨愛浮光掠影的動人再現,也有人鍾情於欣榮生機的啟示和抒發。因為投入,對於畫境品華老師始終有著自創且深刻的解讀;首先是觸覺感知的導入,我們在作品「山水之約」中明顯可以察覺到沙灘的軟度在乾、濕之間的腳踏陷度不同;岸上礁石亦因向潮面的遠、近而有潤燥手感之別,生動自然如臨場感的體現,實是遠遠凌駕技巧與結構的細緻語彙。作品「靜默的海灣」則有別開生面的知覺導引,滿佈冬意之蕭瑟是灰與沉的寂靜,東北季風吹颳來一身冷峻;嗅著凍結後的潮濕,空氣中醞釀著等待春雨霖霖的蟄伏感已然成形。再者如作品「那年冬天」,低壓籠罩山嵐,氤氳起舞在山凹與你我的氣息間旋盪;冷冽的寒風在枯枝、乾草間亂竄,冷不防竄進緊裹的外衣,讓人不由得打了個寒顫!

 

山水之約76×56cm 1995

靜默的海灣 76×56cm 1996

那年冬天76×56cm 2011   

一般而言,晨曦日暮時的迷濛色域是創作者致命的謎思,因其美得不切實際、豔得俗麗虛幻,相形下藝術表現空間就容易被壓縮,甚而避之唯恐不及;作品「三仙幻境」與「三仙剪影」在極具挑戰之晨光暈黃中有精闢獨到的表現;全畫以頗難駕馭之紅紫色調凝造出身歷其境的動人氛圍,在實境與幻景之間掌控得宜,恰如其分地拿捏到每個人心中嚮往的完美,怎不令人讚嘆!由此可知品華老師以切身之覺察和體驗,投予內心審美高度,讓普通的自然風景重新賦予其如生命軌跡所積澱的豐厚樣貌。再以意念與情感驅動技術,筆痕、水痕便在錯落有致、跌宕起伏中交融,開拓出不僅僅是風光寫景式的樣貌,而是具有獨特美學價值之生命風景。

 

三仙幻境56×38cm 1993 

三仙剪影56×38cm 1992 

 

相遇(天地有情•無限豐盈)

大自然的奧妙就在於它總是默默陪伴著你撫慰著你,不會硬要強加什麼給你,只是耐心等待你去親近它。多年來巡禮東海岸,讓我從中領會很多。我重複的畫沙灘,學習它的「柔軟」;畫岩石,學習它的「堅毅」;畫大海,學習它的「包容」;畫大山,學習它的「沉穩」;太多隱藏的道理與美感值得我們去發掘。   —品華

   

姑且不論品華老師的創作意念與企望,若單就寫景技法而言仍值得分享一二。2005年作品「溪石對語」是老師藝術創作重心轉移後之精彩力作,以較少採用之中、近景角度構成;似靜實動的溪水在不同灰調切構而成的大、小石塊間刷起巧妙的飛白並激出躍動的生命力。此靜靜淌過之銀亮織帶串起音樂般動人的午后,看似無情流逝,實則深情擁抱。

 

溪石對語76×56cm 2005

 

    作品「島上的某一天」:清晨的三仙台,寂靜地等待曙光喚醒冷灰的迷濛。在精準的捕捉下,將大地甦醒時清冷海風之體感色域,掌控得非常到位。如睡眼惺忪時眼下焦聚澄澈,周遭散瞳般地呈現出模糊的視覺印象,令人激賞!每年秋冬旱季的台東,植物因水源短缺而開始枯黃,如此蕭瑟的景致怎能不入品華老師的畫單中呢!作品「海邊的工作者」與「飛越過山丘」,對於乾草坡有著精彩的演繹。平心而論,這些令人望而卻步之大面積前景描繪有其寫實完整度要考量,要在雜而不亂的前提下展現豐厚的野趣更非易事。因此老師用濕筆統整乾擦後筆調之燥感,在叢聚和散枝間嚴謹構築、緊湊有致,於留白至敷色間筆隨意到、引人入勝。

 

島上的某一天76×56cm 1993

 

海邊的工作者76×56cm 1992    

飛越過山丘76×56cm 1992

 

沙•土

    在莽草不易根留之處,大地裸露出原始;沙灘與沃土以其不同的面貌在品華老師作品中撫慰著…,是離人、是遊子,都能在其軟性的灰調中踩踏出圓滿的印記;任潮水一次次刷平創痛或愁思,於再次撫平的當下療癒著。作品「晨光」描寫晨露溼透的沙灘上,礁石、枯木微醺未醒,任性陳臥於舒服的眠床上;海水攬鏡梳洗出灘上的亮潔,細柔綿延於這片無染的淨土。作品「卑南溪河床的沙地」以「之」灣型的河道將溪床切出一道天光般亮白,這是當季限定的圖樣;浸濕暈染之沙土留有乾濕分際的水痕,看似老天爺不經意的巧手擺弄,自然而饒富韻致。

 

晨光76×56cm 2008

卑南溪河床的沙地76×56cm 2005

 

礫•石

    相較於沙土的柔軟,品華老師更著力於刻畫上蒼賜予台東海岸線上絕美的驚嘆號。因地質特殊,在海潮與天候的雕琢下有著瑰麗嶙峋的丰采。老師以較厚濃的色料鋪以寒暖大調,繼而刀刮塊面、刷筆飛白,如數家珍地將群礁與礫石依照節奏韻律擺設;結構隨意而精準,筆意酣暢中有節度。繼以中明度軟質暖調巧妙平衡礁石之冷寂,並將其生硬銳度予以調降,在沉穩堅實裡隱透著台東人的敦厚樸實;更在彩筆的揮控下沒去觭角崢嶸的獨秀,將之調和成個個精彩、架構緊實的交響詩,雋永且耐人尋味!恰如品華老師堅毅不撓的性格。我們可以從作品「巨巖的心」以及「石梯坪奇景」跟「小野柳奇景」裡讀到其堅硬的外殼下那份建構的豐富與柔軟。

 

巨巖的心 76×56cm 1993 

 

石梯坪奇景76×56cm 1995

 

小野柳奇景76×56cm 1995

 

溪•海

    從小在卑南溪畔長大的品華老師,對於賴以維生的水資源有著臍帶孕育般的依存感受,它供給土地滋養與生息,亦如母愛般無止盡的給予,任生命毫無節制的攫取。讀作品「粼光燦燦」那條生命之河晶亮地流經冷灰之地,流域所及滋養而欣榮;即使水源已近孱缺,然當枯竭時仍鞠躬盡瘁啊!

    海納百川,是育養生命之搖籃。老師的創作雖少以「海」為發想主幹,甚且多數僅點到為止,但仍以綠葉之姿安份而不茍。看似隨意撇加,然潮來潮往之律動筆觸頗能為畫面增添些許動能;也在剛柔分際間拍擊出高光和亮點。作品「三仙浪湧」是少數描繪浪襲礁岩的精彩之作,「海」的深沉是那麼多情而善變,潮起時激昂於雪白浪花中、浪退時纏綿在黯黑石縫裡;筆韻生動、壯闊如太平洋之豪氣,盡納凡塵俗事、滌濾清心,好不悠哉!

 

粼光燦燦76×56cm 2005

三仙浪湧76×56cm 1993

 

山•坡

    台東的山因著太平洋水汽滋養顯得特別蓊鬱。品華老師在濃郁的藍調裡添紫佐綠,將遠山刷出空間與厚度,平穩而紮實。順勢登望,遊走其間,循著草的時序嗅聞著枯乾雜黃或嫰綠點翠。作品「山語」雖以旁觀者的角度抒寫山景,然而完全沒有半點記錄式的鑿刻痕跡;遠山舒緩而輕柔,似雨霧薄罩,聲線迷人地吟唱,時而低迴、繼之清亮,將心之嚮往與自然的回歸,在視覺、聽覺中體察出極高的舒服指數。可能是潤溼之雨葉,也或許是青澀的草香,無一不令人神往而想踏入畫裡,盡情享受香風拂面、綠意醉人的沁心感動。

    「秋雨來過」是近期中讓我頗為驚豔的佳品。若不是逐放自己於山野間,體察季節更迭下濕度與色溫漸序而微妙的差異,如何能將秋野上新黃、老綠於秋雨沐後濕透變柔軔的質地表達得絲絲入扣,彷彿行過其間褲管沁透的涼快體驗。秋之野就該是溫暖而多彩的,特別在雨後,那留不住的乾筆在彩水裡渲染開來,這是畫境和心境選擇了技法的鋪陳,更是遼闊大地供萬物生息無償的恩賜;在品華的筆下萬千氣象,典麗而直接。

 

山語 76×56cm 1998  

秋雨來過 76×56cm 2013

 

叩訪(單純風景中的人文闡釋)

    倘若你沒頂著烈日,在蒸烤過的土地上勞作過。或者你也不曾眼睜睜地看著風災土石無情地蹂躪一家子的未來。也或許你突然覺察到:家鄉的種種美好已似父母之身若殘蠋般一點一滴流逝得心慌…。面對這一切,只能哀歎認命、無言以對,還是將其轉化並昇華至藝術創作的動能與養分。品華老師選擇投身記載,用圖與行動擁抱,擁抱這片土地上原有的美好及不完美,更擁抱無力回天的點點缺憾。

    因著台東地貌的靈秀,品華老師在書寫家園時自然從原始動人的景致著手;而看似單純風景的表象下,常藏有創作者易感而豐盈的人文情懷。從早期作品「它們的故事一」以極為優雅的色澤鋪上滿眼的乾草土坡,從幾近蒼白的視覺感中,從旁觀者的角度點出人跟土地拼搏的隨適與無奈。將一首優美的寫景詩譜以二胡蒼涼之悲鳴,幽幽遠遠如電影般隔著螢幕演奏著。相對於「它們的故事一」之抽離,近作「它們的故事二」則多了份致入式的關懷感。這時屋子及荒草都覆蓋予暖和色彩,雖荒湮漫漫,相較於故事一裡人去樓空之愁悵,反倒多了些許安貧樂居的氣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介紹著雨後豐美的草糧或者午后閒適的小憩…。日子依然清苦,仍要在輕嘆中正向而勇敢。

    兩件相距多年的同質等創作,雖都無大尺幅的人文刻畫,也沒過量的情感堆疊;相同的是品華老師以其溫柔之調性潤澤這片土坡宿命的乾澀。彩筆花花,豐富予無限生機;細嚼歲月,訴說他們生命中不得不卻可以承受的故事…日復一日啊!

 

它們的故事一 76×56cm 1991

它們的故事二76×56cm 2009

對於品華老師來說,關懷起始於無私的愛所積蓄下的種種期待。只因國中時的校外教學,對於三仙台的神話傳奇開始有了嚮往與愛,以致前前後後兩年間,光就此主題便投注近六十幅的創作;如此驚人且不厭其煩地描繪,應不僅僅是風光綺麗、勝景迷人吧!作品「三仙變奏」之一、二、三,以其一貫的寫景手法將三仙台在不同時期的美忠實地呈現;然而細心如你是否留意到:原始植被正逐步退讓出生息空間,取而代之的是打破神話秘境的生硬建物及如織的觀光人潮。這是文明進步的代價,卻也是自然保育的悲歌,沒有泣血激昂的控訴,品華老師以其高尚的人文素養,堅持從美學的高度優雅輕啜,呈現心中流逝得淌血的不捨。怎不令人動容!

 

三仙變奏之一 56×38cm 1992

 

三仙變奏之二 76×56cm 1992 

三仙變奏之三56×38cm 1992   

同樣源於愛鄉護土的心所創作之全開大作「天佑都蘭灣」。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砌,特別眷顧地將都蘭鼻隱身於台東這片純淨的海灣上。山壁在海潮經年的拍擊下,進逼著岩壁上的草,雖不敵而崩解,然堅韌如世居於此的子民們,在望而生畏的巨潮襲來時,除了秉持信念、堅持守護外還能有再鬆手的可能嗎!這護衛著後方淨土的屏障,以前哨者的姿態屹立著。再如石敢當矗立之孤挺椰子樹,是品華老師立場觀點的投射,它強勢地宣誓著不可逾越的止限,即使崩塌有時,然護佑的決心在倒下前絕不容質疑。這在品華老師的作品裡是近期創作中的覺省,以往的創作初衷多採取:將心中家鄉的美留駐,希望藉由創作的主體語言來喚醒愛鄉、敬土的心念。此件作品中堅實的灣壁在強勢切入之構圖的壓境下,讓侵襲者的大海都懾服而順緩,也得以將心底的話說得既明晰又深刻。

    八八風災重創台東,這是身為台東囝仔的品華老師不忍卒睹的痛;沒有第一時間奔回是怕無法承受眼前的一片瘡痍。兩個月後返鄉探視,在興昌海邊與之凝視(作品:凝視)。心揪結如草蔓般捲曲、交疊出似無止盡的悲鳴,任風吹越…在林梢、在山顛。已滌淨的流木支解橫陳,在對望瞬間淚已婆娑。可以選擇「美麗」的見證嗎?品華老師挽起衣袖以畫筆將此生態無情的摧殘,靜默無聲地在作品中控訴。遠山如此豐美,雲層依然低迴,回不了家的樹根只能在不屬於它的角落嗚咽!這等深沉之闡釋已大大超越物象表層之意涵。心想:當創作者能將禁錮的心靈釋放,便能悠遊於更廣袤的自然空間,輕折一草沾雨露、徐捻一花訴心曲;抒悲憫於創痛時、讚生息於枯竭後。

 

天佑都蘭灣112×76cm 2012

 

凝視76×56cm 2013

 

禮敬與回饋

    如果不曾耕作,又怎能理解扒光碗中飯粒是對農民尊嚴的禮敬;這並非惜物或習慣的養成問題,而是一份「感同身受」的美感覺知。「土地」絕不僅僅只是供人行、居甚或予取予求的空泛對象,倘若認知正確,著眼角度自然不凡。品華老師在寫景構圖中不由自主地將視野放低,高視點囊括眼前地表上之動情元素,在逾三分之二的空間裡述說著她的最愛;讓人常有俯攬大地、欲予擁抱的觀照感。又像頂禮膜拜土地之姿、低頭禮敬之勢,由景深引導視線延展于無限深廣。天地如此遼闊,幸福的我們理當感念,在「使用」與「擁有」間應予斟酌!

2013年冬,品華老師懷著感念親恩與回饋桑梓的初衷,在孕育、養護她的父母以及土地上開了久違的個展,計劃以義賣方式將所得捐贈給正在蓋急、重症大樓的台東馬偕醫院,沒有冠蓋雲集之熱鬧排場,有的是熱情鄉民與好友們的慷慨。當全數展品完售後品華老師開心的笑了,這份喜捨的愉悅令人好生感動!一如芝蘭吐暗香…高雅而芬芳。

 

父母.親戚.手足祝賀義賣畫展成功

 

畫友遠程來鼓勵打氣

義賣作品:池上油菜花海76×56cm 2013

 

回家的路

專訪完那天風靜靜沉沉的,在回家的路上,努力想釐清卻又不知從何著手。若不是因為專訪的因由,怎能料到如此豐沛的熱情與心念會蘊藏在她小小的身軀裡。與老師熟識的這些年來,未曾這麼近距離地探訪其創作的心靈軌跡,正如作品「山」:我是朝山的旅人,面對眼前大山巍峨,本應霽白耀眼之山頭卻以低調銀灰統整,抑壓其爭鋒出色的霸氣;雖廓隱於大氣之中但仍絕世而崇高。而積累出如此高度的底層山巒,在高雅迷人的色域中,建構出中低海拔豐富多姿的迷離深度,令人神往!

寫稿到此約略能體會:站在眺望都蘭灣的土地上,五十年的物換星移,樹高了又倒,建物突兀地占領了樸實的自然…。一股熱流欲奪眶而出的悸動,趕緊提筆畫了又畫,深怕存在了這麼多年的存在會被剝奪;一旦改變,可能連回憶或憑弔的機會都沒了,怎能不草、木、葉、石個個都描拾入心呢!好像走在作品「旱地」上,遠方微露的青山有綠水常伴的家,是身、心、靈最佳的歸處,也是每年再怎麼忙都要回來探視的地方。這條「回家的路」有著孩提時探索的足跡、有著雨季時山花點點的偶遇,也曾奔逐、也曾跌跤、也曾傾倒於草浪陣陣,亦或傷感於旱季的枯黃瑟瑟…。這片熟得不能再的平凡坡地,一條走到無法忘卻的崎嶇山路,總在心煩意亂時給予適切的傾吐和撫慰。望著作品裡樸拙有力的筆法,或枯、或乾、或折枝盡都如實的載記著,這不再是擁有多少美的原理、原則可供表述,而是藝術家生命中無可取代的獨特感知,在無壓感的聆賞中傳遞出內心無聲的吶喊,在這條一年一年漸漸不熟的路上。

 

76×56cm 1993  

 

旱地76×56cm 1996

 

人在執著時顯得單純  畫在單純中讀到執著

再高的技巧  永遠無法告訴人們  什麼是愛

唯有  有愛的心  方能圈畫出動人的所在

品華老師是  希望你我也能是                   

毓修2014.05

 

瀏覽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