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約 76×56cm 1995
〈山水之約〉 聯合報/台灣水彩傑作選專欄報導 文/謝明錩老師 〈山水之約〉,這是一幅明顯可以感動人的畫,因為它包含了「深情」。 誠然,一幅畫的好壞與技巧、結構有莫大的關係,但,藝術的奧妙在於,即使結構合了道理,技巧也算精湛,倘若少了「情感」作為發酵的媒介,這杯酒還是醉不了人。 台東是陳品華的家鄉,她一輩子翻來覆去就只畫這個地方,山嵐水影的動靜、海浪椰風的吞吐,她連閉眼都背得出來。 沙灘是厚實的,某些局部還覆蓋著小礫石,濕與乾的分別、含水量的多寡,從它微妙的色彩差異就可以猜得出來。 浪是從外海往陸地擊打的,但又隱約可以感受退走的動態。水線以上的煙嵐和山脈糾結在一起,看起來詭譎翻騰、深不可測。濃重的灰藍色一波接一波,把雲層的厚度與群山的重量都表達了出來,和沙灘一樣,它們也是含水的,雨霧已經籠罩,彷彿隨時都會來一場暴雨。 只有深刻才能傳神,以風景畫而言,這樣細膩逼真甚且動人心魄的作品已是極致。誰說風景描繪只能大而化之?刻畫固然不宜,但既有層次又能收放自如,豈不是瀟灑寫意之外的另一種境界?尤其,這幅畫除了以感性取勝之外,它精準的理性結構也是毫不含糊的。 散置沙灘的巨石、小石與一半埋進沙裡的礫石,它們在大小聚散、濃淡虛實的安排上真是恰到好處,特別是中央作為主題的那一圈大石塊,高的、矮的、直的、橫的、深的、淺的還有嶙峋的、平整的應有盡有,可謂極盡變化之能事。畫面的上半截是陰冷深沉的,下半截則溫暖開闊;岩石、海浪與煙靄群山是細節豐富的,沙灘則簡單明瞭。全畫所有的點線筆觸與大小色塊都隱含著韻律節奏,起伏跌宕之間,對比調和之際,無一處愚鈍,無一處重複。 一幅畫的美,其實是體現了一種規律,不管這美來自於發現或者創造,都與作者的慧識有關,但這幅畫不止合了「道理」,還包含作者對台東海岸那種濃得化不開的深情,難怪它深深打動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