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溪之晨 56×38cm 1997
水彩作品導覽與探討------談創作技巧 一.作品賞析與探討 1.《山水之約》 **東海岸靠石雨傘附近的重安海邊,退潮時有一片柔軟平整的沙灘,沿岸佈滿許多造型獨特的礁岩,是玩賞的好地方。穩重的山巒層層圍繞柔美的海水,堅硬的礁岩躺臥在柔軟的沙灘上,形成了一剛一柔強烈的對比,沙灘也隱約呈現了乾濕的分際,色彩也以前景亮後景暗.前景暖後景寒的對比手法來表現深遠的空間感。 **在這裡我遇見當地的獨臂青年,他平靜的訴說著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彷彿講的是別人的遭遇,他說海邊有許多好玩的事讓他忘記煩惱。是的!大自然的奧妙就在於它總是默默陪伴著你撫慰著你,不會硬要強加什麼給你,只是耐心等待你去親近它。多年來巡禮東海岸,讓我從中領會很多。我重複的畫沙灘,學習它的「柔軟」;畫岩石,學習它的「堅毅」;畫大海,學習它的「包容」;畫大山,學習它的「沉穩;太多隱藏的道理與美感值得我們去發掘。 2.《晨光》 **題材選自東河橋附近的都歷海濱。晨光灑落在有枯木和礁石的沙灘上,形成了有趣的光影對話。而拍岸的碎浪是大海送給沙灘的花朵;退去的浪潮成了臨別贈與的鏡子。一來一往、一動一靜之間給畫面帶來生動感。浪花、白石、枯木先以留白膠處理,敷染色彩後再搓掉,需要調整的部份補以不透明白色。 **這片海域除了釣客,少有人來造訪,靜謐的天地我獨享。早期還看到過幾艘小船點綴在小土丘上,如今只剩一些漂流木擱淺在岸邊,成了我作畫的元素。 **人的情感是奇妙的,當你對一個地方動情過,即使它已不復往昔的美麗,甚至隨著歲月積累的風霜,早已使它完全變了樣,但仍很難忘情。台東有幾處曾佈滿我足跡的地方,雖然明知面對的心情是惆悵傷感的,但因心中始終懸念著,驅使我一再的去探望它們,都歷海濱就是一個這樣的地方,直到現在,它,仍不斷的召喚我。 3.《那年冬天》 **那年冬天,我獨自穿行在台23線東富公路的山路上,一路冷雨相伴,沉寂中山色更顯灰濛。輕柔雲霧越過花東縱谷遊蕩到海岸山脈間,在此幻化出山雲最美的邂逅。 **回到家鄉騎著機車獨自到處遊蕩已成了習慣{我媽常叨唸我像野馬很會跑又跑很遠},台23線因為山路崎嶇一路蜿蜒,保有世外桃源之美讓我嚮往。 **這幅作品我想要表達出殘冬剝盡的山林那種寂寥肅穆的氛圍。樹叢的枯枝使乾旱的丘陵在沉悶黝暗的色彩中帶來了一些變化的趣味。近景的暖褐色調讓灰藍的遠山雲絮顯得更輕柔更遙遠,雲霧透著幾分飄渺清冷的寒意,右前景我試著用暗青綠去描繪濕冷的天氣,並敷染少量的黃綠來化解沉重的凜冽嚴寒氣息,藉此宣告寒冬來了春天就不遠了。 4.《山》 **登山者遙望群峰環繞的遼闊山景,雪峰競秀,雄偉壯麗,山脈起伏,心中的感動無以名狀。先人敬山如神,而今世人為私利大肆破壞,我以此畫表達對自然的關切,期望大家有所醒悟,共同珍惜這片生生不息的大地。 **這幅山景是在民國80年我遠赴尼泊爾登上山區見到的雄偉雪山,初次感受到壯麗的山聳立眼前,我完全被它折服。可是對山頂的積雪毫無作畫經驗,所以便循著過去畫岩石塊面的技法,大膽的刷上淺灰及淺灰藍,然後用刀片刮出凹凸面的肌理層次,中景的山採藍調趁濕染些金紅色,一樣用刀片來刮出山脈起伏的變化。前景刻意用明亮的人物和矮樹叢拉大深遠的空間感,運用平遠式構圖暗色調的遼闊大地以突顯巍峨的山勢。 5.《天佑都蘭灣》 **美麗純淨的海灣-台東都蘭鼻,可能即將面臨被蓋上突兀礙眼的大型建築物,自然生態也可能失衡,心中不禁要問:台灣還有幾處人間淨土?何時我們才學會善待供養我們生息的大地? **遊艇港.渡假村.遊樂風景區. 觀光飯店.佔滿美麗的海岸線,如何打造花東未來?在天然美景.文化特色.漫遊好天堂之間如何兼顧?我……。 **畫了這幅全開尺寸的水彩—天佑都蘭灣,藉此想表達對家鄉海岸守護的心意,希望引發更多人去覺醒到保留自然原貌才是吸引人來台東觀光的資源。為什麼企業界商人要圖利旅客方便,一定要把飯店蓋在海岸最前線,佔據人人可共享的地點,而不願退居到稍遠的地段,難道看不出讓突兀的大型建築物成為最礙眼的視點及破壞生態是設計上一大失誤一大敗筆,是永遠無法挽救的錯誤,拼觀光經濟發展要用犧牲風景的純樸原始樣貌來換取嗎?人情味濃厚的民宿不是更能體驗台東之美,那種趕時間匆匆停留,粗糙消費純樸花東的旅遊方式真是可惜,失去了珍惜美景及重視生態的體驗機會,可怕的是淪為垃圾堆積破壞環境如阿里山那樣的模式不就更糟。 **我憂慮都蘭BOT案只是沉寂一陣子,想永遠保有自由之地--都蘭灣,恐怕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弧形優美壯觀的石壁是我想要表現的重點,所以弱化了遠山的雲霧,孤身挺立的椰子樹昭告世人護衛阿美族傳統海域聖地的決心,安排暗樹叢將遠山推遠,也穩住了那棵樹。一片藍調中點景鮮黃人物和前景草坡有了呼應。 6..《凝視》 **八八水災過後的隔年冬日,我們在興昌海邊相遇,彼此靜默的凝視對方許久…. ,我同你一樣,靜立風中,任海風挾雜沙粒狂襲而來,你沉默的見證令我無語。 **沉潛在內心的哀嘆,一直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告訴世人,那是我們賴以生存共生共榮的大地,要好好珍愛它。那年八八水災過後兩個月,我懷著不安的心情回到台東,探望我最愛的東海岸,雖然從電視及網路得知被蹂躪後的一片狼藉是什麼景象,心裡很清楚的知道,但是當親身來到災難現場時,我還是忍不住落淚。身為台東人我能為故鄉做什麼?這個問號早在心頭縈繞多年。我從來就不會想用殘敗的或是可怕的面貌去控訴這樣的悲慘事件,但是崩毀在眼前的一切總是衝擊著內心,讓我不斷的去思考著今後創作的方向與重點。總覺得還是應該以優雅的方式讓世人對美好有嚮往,我想隨順我的心,嘗試著自我對話,用自省式的內在風景去表達東部的美,不管那是不是別人眼中著名的美景,我關切的是走過我生命或是觸動我心中美感經驗的,在別人眼中即使是多麼平凡無奇,我都甘心投注深情,增添它們生命的豐華。 **大自然的美只要肯用「眼」凝視,用「情」關注,用「心」領會,它總是在那兒與你呼應。 7.《它們的故事{二}》 **這是富源山上一塊貧瘠的山坡地,當走過碧綠青翠的夏季後,這片銀合歡為主的雜木林,呈現的就是乾枯蕭索的景象。臨時搭建的鐵皮屋,在荒山蔓草中有份難掩的落寞,它們訴說著牧羊人在此山丘艱辛勞苦的歲月。但這一切將化為更堅毅的生命力,山徑上依然印滿著村民向前邁進的踏實步履;貧地生長的草木必然也會度過一季又一季的秋冬,並盼著來年春回時有著花葉繁盛的歡愉。 8.《夏日山丘》 **一樣是富源山上一大片的山坡地,青翠的綠韻隨山勢高低起伏,讓人感受到山巒的呼吸,躍動的生命活力好像也隨著敞開的視野展現眼前。我們唯有善待大地,才能保有青山綠嶺美麗的容顏。 **土紅褐色的山坡和深淺不一的綠韻組成這幅作品的主色,色彩常在兩色中互相交融,尤其是遠方的山丘形成深深淺淺的灰階色調,讓中景鮮翠的黃綠成為主要焦點,前景濃綠草叢弱化些。 **富源山上對我而言是很特別的地方,也許是因為離娘家住處近,學生時代幫忙農務很累休息時又常遙望它,加上早期台糖公司種植白甘蔗,到後來演變成銀合歡的雜木林或野草坡,我總愛在此看著它依著時令更迭展現強悍的生命力,所以同個地方一畫再畫,從不厭倦。85年也曾畫過一幅山丘的綠坡。 9.《秋雨來過》 **薄霧輕攏的秋日,雨來過。輕撫了柔細的草原,也鎖住了遠方山頭的迷濛。早秋的富源山上總提早讓人嗅到曠野蒼莽的風情與色彩。 **我畫富源山上早秋的印象,作品實際上並沒有可一一對照的實景,只能從記憶中去尋覓,並從幾張晴天的老照片去追憶秋雨後的山坡地是什麼感覺。畫完此作我才明白創作者為什麼很需要走入自然景物中,去踩踏那片山丘,去嗅一嗅被雨潤澤後的乾旱草原是什麼氣味,去細察雨後雲霧徘徊山頭是怎樣的輕柔,微風來時是如何搖動樹梢草葉,恐怕還得仔細凝神靜聽風聲雨聲如何交織在這片讓人早已遺忘的角落,之後細細的存入記憶底層,深情的收藏在內心深處….也許有一天…它就突然跳到你的畫面,指揮你如何運筆用色,你就自然的知道這裡多抹一點紅那裡少塗一點綠。
二.色彩的運用與特色 1.安排明暗寒暖色調的比例配置 **提筆前先構思好,想要表現的色調及明暗佈局的比例,比例原則採黃金比例較容易掌握。例《山水之約》作品在明暗配置上亮色多些暗色就少些,前景暖後景寒的對比手法。 2.寒暖色互相交融 **彩繪大地或山坡地時我最常採用這種手法,期望草地樹叢與土地是融合的。例《夏日山丘》便是以土紅褐色和深淺不一的綠韻組成這幅作品的主色。 **我習慣綠配玫瑰紅,其中綠色用樹綠而不是黃綠,紅是玫瑰紅而不是大紅,紅綠比例多寡依畫面寒暖需要隨意調整。 **紅綠上色時盡可能在紙上混色才不會變成死灰色,至於先後次序則隨意。 3.大面積求調合{配角}小面積求對比{主角} **基本上大面積以各種深淺的灰階為主,顏色非常接近類似色,可以展現豐富的層次但對比不強。 **小面積當焦點或趣味中心或重要內容主題時,會以高調子處理,例如運用高低彩度差或明度差。明暗對比的安排,簡單講就是把畫面最亮和最暗的搬在一起成為視覺中心。 **照片呈現的往往不是我們所看到的色彩,即使是我們看到的色彩也不能完全照搬,作畫前對於非焦點或趣味中心的元素都要減低對比減弱質量感,主賓要有分別,色彩也要重新調配安排。 4.遠山採不透明方式表現居多 **我追求山的體積量感,最怕把遠山畫成薄紙一片,而我用透明性高的顏料時總是容易畫失敗,所以乾脆加不透明顏料安穩的慢慢塗抹,偶爾要微調修改時,較不會形成突兀明顯的塗改痕跡。 5.黃綠褐紫四色的寒暖屬性要明確分清楚 **一般人對黃色較容易分辨冷暖,例如檸檬黃偏冷,金黃色偏暖。但是綠.褐.紫這三色就常常搞混,我嘗試好多次錯誤後才稍微明瞭,原因是寒暖屬性錯誤的話,往往很難掌握陰晴晨昏的光線變化。 **通常晴天,亮面帶暖調,陰暗面帶冷調,但陰暗面的反光色彩是偏暖的,這點要特別留意,以淺色石頭為例它的陰暗面下方反光處就帶暖灰色,原因是地面的暖與亮反射上來的結果。 **遇陰雨天,亮面帶冷調,陰暗面帶暖調。因此用色分清楚寒暖屬性會較容易得心應手。 6.採烘托手段呈現主題 **我習慣東抹抹西塗塗,讓自己隨心所欲的跟著感覺走,因此決定好主色調後我會去思考用什麼色系來烘托,好讓效果能更好些。例《秋雨來過》我想表達薄霧輕攏的秋日,被雨潤澤後有些濕潤的氤氳水氣瀰漫在柔細的草原中。我將前景安排輕柔的筆調,以及特屬秋的暖意,並採明度高的調子,來烘托後方帶灰綠藍的濕潤山頭。 7.顏料濃淡依據畫面的需要 **早期畫三仙台系列,很努力的追求礁岩的肌理質感量感,經常以刮鬍刀片來取代畫筆,刮出岩石的厚重感,因此「下重本」的採厚塗方式較容易抓到刮出來的效果,後來刮上癮了,連整座山頭和柔細的沙灘也用刮的技法。沙灘除了要有柔軟的感覺外,我總是希望它是很厚實的,是一步一腳印可以踩出印子來的那種,為了追求這樣的感覺,我都會採灰藍色混冷褐色加白,若是陽光下的沙灘再加些金紅色敷染出暖調。畫久了成習慣,只要是想表達穩重感覺的,就會很自然的用不透明的色彩。 **天空採較稀薄的顏料期望能畫出高遠清透的感覺,若是烏雲密佈,白灰雲層團團堆積,畫面上方會以留白技法處理,但接近山頭處則習慣用不透明的灰及白來調山色,使雲霧很自然的與山連結在一起。 三.期許 1. 開始審視自己創作的動機,家鄉景物的主題仍然會持續下去,但今後會延伸更多觸角去尋找感動的事物,成為自心內裡的風景。 2.希望自己能通過各種苦樂、順逆的考驗及歷練來提昇自己,讓作品能感動人心、淨化人心,將美畫進人們心中,創造生命的美好和喜悅,進而細品生命的風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