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現代方舟內的苦難

 

金恆鑣/亞熱帶生態學學會理事長,前林業試驗所所長

 

    一艘四十五億年前建造的舟子,在漆黑的宇宙中航行迄今。它的航線相當固定,每年環繞太陽一周。因為建造之初是一艘無篷的露天舟子,在熾熱的太陽輻射與太陽暴風襲擊之下,海洋或陸地皆無生氣。如此經過約十億年的歲月,海洋的環境裡出現了生命。然而,陸地還是直接在強烈的太陽輻射的照射下,沒有生命的跡象。一直到海洋生命製造的稀薄氧氣進入大氣之際,約在二十四億年前,臭氧才開始在空中形成與累積。大氣層有了臭氧,便可阻斷殺傷力大的紫外線照射到陸地上。大氣的臭氧層是這艘舟子的遮篷。當舟子有了篷的保護,將近四億五千萬年前陸地也出現了生命,那是苔蘚與蕨類植物。從此之後,整個舟子內的生命加速演化,陸續出現種子植物、無脊椎動物、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鳥類等眾多的生命形式。

 

    大約在二百五十萬年前,哺乳類的一個支系演化出人科」的動物,而現代的人種大約從二十萬年前開始出現,我們誕生了。人類這個物種的出現之初,他們的生活與其他動物並無極大的衝突。專家認為介於七萬年到一萬年前,人類的人口穩定的約維持在一百萬人。人口躍升的起點是在一萬年前左右,那是農業發明的起點。在十九世紀末之前,全球人口基本上是穩定成長的,但是到了二十世紀,人口量突然激增,從1900年的16.50億到2000年的60.70億,一個世紀增加了44.2億人口。若往前推,最近三百年來人口增加了十倍。

 

    人類只是數千萬物種中的一種,在短短的兩個世紀,個體數量卻如此激增。這使得航行在太空的這艘舟子內部,發生了環境的大變動與引發了其他生命的生存大危機:即當代所謂的全球暖化生物多樣性喪失

 

    物種(或生物分類群)之滅絕,在自然界原是常態,而新物種的發生也是常態,兩者在漫長的地質年代(數十億年)持續地在自然力量下變動著。然而近一萬年的農業革命及數百年來的工業革命,人類在短期之內的戮殺與濫捕野生命、汙染環境與佔領或破壞自然棲境、到處引種到人類的足跡踏上的新環境,野生動植物滅絕之趨勢如骨牌效應般擴張發生。尤其是大型哺乳類或鳥類動物,有許多物種不是已經滅絕,便是處於瀕危滅絕的邊緣。

 

    四百位科學家在1998年的會議結論指出:在2028年前將有二成的現有物種會滅絕。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森(繽紛生命作者)認為,不出一百年,全球  現存的物種有五成會滅絕。這是令人寒的警告,它讓生物學家心慌,也觸動了許多人更關懷生命,或引起學者的態倫理之思考。本書的作者楊恩生便是其中的一位。難得的是,他不是一位科學家或生物學家,他是一位全職的畫家。

 

    楊恩生的專業是繪畫,擅長靜物,尤其是水果靜物畫。他承襲西方的畫風與技巧,在大學時代已展露頭角。台灣的應時水果豐富多樣,楊恩生不乏沒有好的素材。然而,他三十歲出頭時,在輔仁大學教授繪畫並登上靜物畫創作的巔峰之際,卻遙望眼前的另一座高山。他的心中起了一個念頭,他要登上另一座藝術創作的山巔。他開始進入自然野域,閱讀相關書籍,請教博物學家,參訪自然歷史博物館。

 

    攀登另一座山是要先走下目前站立著的山也,就是放棄已經成名的熟悉專業,從頭開始學習另一個雖然相關,卻是差異性極大的行業。他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毅然改行,遠離人類生產的水果與製造的器物,面對陌生的自然地景與野生動物。在靜與動之間,他選擇了動。

 

    他步出畫室,道別室內的靜物與擺設,投入幾乎完全陌生的野外自然世界。這是向漫長的時間與廣大的空間之一項挑戰,況且成敗難卜。他卻鐵了心踏入了,也從中走了出來:生態藝術畫作一幅一幅地出爐,畫展不曾間斷,畫冊一本一本地問世。

 

    他從對台灣的野生動物有了認識之際,也開始對其他地區的生命產生興趣。他在不惑之年,爬山涉水抵達長江源頭,用畫筆紀錄大多數人陌生的地景。他不但深入中國大陸的荒原,也頻繁地遍及世界各大陸洲的野域,親睹與畫下難得一見的動物,其中天鵝的畫作最為完整。

 

    多年來,他不停地觀察、紀錄、攝影、作畫、出版。用畫筆、顏料與紙,為各地現存的野生動物及牠們生存的環境留下紀錄,也為因人類而絕滅的動物(如多多鳥)或自然擇汰而滅絕的古動物(如孔子鳥)披上栩栩如生的肉軀與彩羽。

 

    他一本接一本的畫冊、專書便是他起了那個念頭與付諸實現的又一證明,算算時間已有二十個年頭了。本畫冊只收集了六幅靜物作品,分別代表而立至不惑之年(1977-1995)的舊作,也標明了他告別(至少是暫離)靜物寫生,啟程邁入一門新領域—生態藝術—的成績單。

 

    楊恩生的精力旺盛,行動急速,在極短的時間成為台灣生態藝術畫作數量最多的一位,也是極少數走遍全球南北半球的旅行畫家。他在這本書裡的動物與環境是他親眼目睹過的。他行萬里路,創作了四百餘幅生態藝術的畫作。我敬佩他的執著與努力,還有對野生動物的關心。

 

    聖經記載的方舟,在洪水退後,所有動物可以下舟到陸地,重新開始生活與繁衍。然而地球這一艘方舟」內的數千萬種生物,跨出方舟便是漆黑、冰凍的太空,那是沒有生命可活的環境,而舟內的環境在人類的破壞下日益惡化:氣溫上升、環境污染、地景分割、棲地縮減、外來入侵種肆虐,所有的生命面臨極大的生存壓力。原是保護此方舟的大氣層,逐漸變成惡化舟內環境的毒氣。這層保護圈,不但逐漸失去保護的功能,反而成為暖化舟內的物質。環境惡化速度之快,使得地球之舟逐漸失去生養眾多生命(包括人類)的能力,地球不在再提供生態服務。

 

    如果人類行為不再檢點與節制,加遽地景破壞,持續喪失生命多樣性,楊恩生這本書中所繪的動物,可能會逐漸步上多多鳥的後塵,這或許是他出版這本畫冊所要表達的心意之一,也是我為這本書作序的動機。

 

    1999年,楊恩生(中間跪著)在西伯利亞南方考察。     1999年,楊恩生在遠東與俄國保護區科考人員一同考察。     2000年,開著第三輛RV,楊恩生在北加州流浪。     2002年,楊恩生在南非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