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感性與理性
陳東元/水彩畫家
在一次輕鬆茶敘中,恩生兄突然莊重嚴肅地說:「東元學長,這輩子受你影響甚鉅,萬分感恩!謝謝當年贈書得以打開視野。」
這段話不僅在筆者當面提到,更時常跟收藏家談及,也常在教學時提及藉以鼓勵學生,曾有多位收藏家及其學生數度向我提及此事,有些甚至已經聽了10餘次。
恩生兄在大學時期與我既是好友又是競爭對手,記得他在就讀師大美術研究所時到寒舍拜訪,言談中得知他創作遇到瓶頸陷於低潮,希望我能予一些建議,當時筆者感覺國內繪畫藝術因戒嚴關係,視野不夠寬廣,於是略為考慮,從書架上抽出一本“英國水彩簡史”交給他,這本英文書是昔日“以畫易書”方式得到的原文書,想不到竟打通他的“任”“督”二脈,從此開啟他創作心靈,也開展了台灣水彩史上最輝煌最興盛的黃金時期。
外貌粗曠狂傲,時常在研討會基於求好心切將作品批評得讓創作者當場落淚,恩生兄的這段話,的確讓我吃驚。
現今爭名奪利的社會,許多成功者站在別人肩膀往上爬卻不知回頭感謝,讓人覺得冷情寡義,名利互逐的結果,此類情形隨處可見。恩生兄能夠說出這席感人肺腑的心底話,足見內心深處異於常人的纖細感性。
恩生兄對臺灣土地的認同疼惜更是讓筆者感佩,在生態環保尚未萌芽,便選擇以臺灣生態做為其創作的方向可以說是過人的智慧,歷經30年的努力,已經無人能望其項背,對臺灣土地的愛在作品裡深深感受得到,這也是恩生兄更深層的感性。
以生態學而論,一山、一木、一水、一物,都因地殼板塊運動及風雲氣候運行所產生,每一生靈都因物競天擇及生長環境而形成外貌功能,絕不能像藝術創作那般隨意隨興任意揮灑,恩生兄選擇以臺灣生態做為其創作的方向就得有物外的冷靜,其理性的思考已經是世上生態藝術的權威。
現今臺灣繪畫藝術普遍充斥著使用單張影像照片且使用幻燈機或投影機描圖打稿的作品,寫生比賽也走火入魔演變成畫照片比賽,過度依賴照片的結果讓視界與創作企圖、創作心境越來越窄,懶於深入探究藝術的真正內涵,不知道自己要呈現甚麼內容,所有創作意念隨拍攝的照片動搖,拿著照片依畫冊裡的技法步驟依樣畫葫蘆,明暗、構圖、色彩完全與照片一樣,不須動腦筋思考,演變的結果只剩技法可看而已,尤其年輕後進更不敢嘗試其他創作的途徑與方法,視界想法僅侷限在市面上販售的水彩技法,甚至使用顏色的種類與方法都一模一樣,很多水彩畫家的作品作風非常類似完全看不出個人風格,這是目前台灣水彩最大的瓶頸。
如此演變的結果,藝術家只要拿著傻瓜相機或數位相機隨處拍攝便可以繪製作品,不需精研素描、色彩學、透視學、藝術史、藝術概論、美學、造形原理、哲學、解剖學、構圖學、……,反正依影像照片一模一樣即可成畫。有時不免感嘆,為何許多受過四年美術教育甚至研究所的竟然淪落到只會拿單張照片繪圖?
筆者被公認是台灣水彩黃金時期的啟動領頭者,至今仍被恩生兄一夥朋友尊崇為“水彩的領頭羊”。以台灣水彩即將邁進的路途而言,如此稱呼必須具有敏銳嗅覺的能耐。個人覺得: 博得虛假的讚美、賣個好價錢是短暫的興奮,但歷史是嚴苛的,現今影響力甚鉅的藝壇巨匠,以後在歷史評斷上更會被用顯微鏡放大觀察檢驗,所畫的畫所著的書都是日後的證物。“物極必反”一窩蜂使用單張照片繪圖,寫生比賽演變為“畫照片比賽”等現象過於氾濫,以後會有何種評斷,情況不難想像。
台灣水彩黃金時期所以興盛,使用照相機是因素之一,但這時期的藝術家因為競爭關係無不在基礎的素描痛下功夫,可說是台灣美術界自我要求最嚴苛的時期,此時觀察力也被自我訓練得最為敏銳,因此許多作品常被誤認為使用單張影像照片且使用幻燈機或投影機描圖打稿,以致於造成目前繪畫藝術的病態惡習。
照相機只是代替素描去捕捉那肉眼無法觀察的瞬間動態或速寫無法達到的速度,是屬於記錄的功能。相片可以使用,但要有正確的觀念,要會用,千萬不能被動讓相片束縛。畫家首先必須對描繪的對象做深入瞭解,畫家需要累積豐富的生活體驗及創作經驗,更要有深厚紮實的繪畫基本素養。“神似”才是寫實的最高境界,講究的是神韻,不顯山,不露水,“神似”是介乎似與非似之間,絕不是只是像而已。
畫家必須先有創作意念或感動,然後使用照相機去蒐集資料,繪製時先在心裡有腹稿將多數照片組合,運用鉛筆或電腦作草圖加以構思,之後畫家依據自身的藝術修為涵養將色彩、明暗、肌理、……作統一變化,最後以藝術家自己擅長獨特的技巧畫法加以整理完成作品。
塑造獨特的風格”是藝術家的難題,“造境”更是藝術家艱深的修養。“造境”指的是畫面境界的營造,是藝術家情境心境
意境凝聚後產生的,恩生兄是箇中高手。
恩生兄與筆者都擅長鳥禽牲獸的描繪,為求動態自然,必須使用照相機攝取想要的動態,但禽獸是動的,無法與藝術家溝通,因此不可能擺出藝術家想要的美妙姿態,況且攝取的影像背景必然模糊,在繪製時為達到動物生長活動環境的正確性以及構圖具備的說服性,必須借助多張圖像才可以達到生動自然的要求。
日後的藝評家或美術史家在撰文探討台灣水彩黃金時期這段美術史時如果藝術家沒有留下任何佐證資料,很容易被歸類為病態惡習的一群,因此筆者正在鼓勵目前活躍在藝術界的水彩黃金時期同儕恩生兄、洪東標、…………,應該將創作時的發想手稿、繪製過程以及參考圖像公諸於世,除可以給予晚輩創作參考外,更免得以後留下惡名。
每個人頭上各有一片天,各有自己的世界;每個人各有不同的人生,各有自己的道路;每個人經歷不同,各有許多說不完的故事。從自己累積的生活經驗中去尋找靈感,這便是創作之源。這些經歷經驗可能曾經落淚過、曾經悔恨過、曾經激情過、曾經喜悅過、…………,就是投入太多的情感才會讓自己刻骨銘心。
一幅作品絕非一蹴可成,從萌發、構思、體驗、草圖、繪製直至作品完成,可能需數10年的時間,縱然“胸有成竹”去完成作品,但醞釀的過程必須周密慎嚴,心理準備越充實越有獨創性,作品越能啟迪心靈引起共鳴,這便是“心有成竹”;待諸事俱備,便得運用己身的表現技巧配合時空的因素去實現,這是“筆有成竹”;作品繪製過程中可能會有許多波折、失意、挫折......,若能一一克服,堅持最原先的構思,戮力完成作品,終能“畫有成竹”展現出來。
畫為“情”繪,圖為“心”繪,創作者如果動了真心真情,作品必定感動人心。
 |
 |
 |
 |
2003年森林中作畫的畫家 |
1995年,畫室一角,畫家正在畫古生物插圖。 |
1996年,楊恩生在英國Victoria
& Albert Museum研究古典水彩原作。 |
2010年,楊恩生帶著六位台師大學生在北加州家裡觀察後院的美洲黑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