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復原   

 我曾經繪製過不少以生態系為主題的插畫,通常是以現存的場景再安排已知物種建構而成。這樣的主題需要繪者對生物的了解以及大量的資料,然而,如果想要重建一個已經消失的生態系,就需要加上更多的想像,同時也不能偏離科學依據。我繪製的古加羅湖、蠻湮台北、重返莽原這三張生態復原圖各有不同的發想以及構成手法,在此也加上簡單說明。當然,一件公開展示的作品必須面對公眾檢視,接受無論是來自科學或美學上的評論,如果能因此激發出更多深層的思考,才是這些畫作真正的價值所在。

水獺  2004 淡彩 27 x 24 cm

我曾做過田野訪談,得知40年前水獺還曾現蹤於於台北盆地。很可惜這種美麗又聰穎的動物已在台灣滅絕,現在只有在金門可見。

 

古加羅湖 壓克力彩 264 x 94 cm

加羅湖高地是一片遼闊的大草原,池沼星羅棋布,景緻動人。但是跟據原住民的口傳歷史,這裡原是古木參天的大森林,因數百年前發生森林大火而生成草原。到日據時代開採殘存的檜木林,近年再次發生林火後,原始的樣貌已全然無跡可循了。我過去常造訪加羅湖高地,四處勘查時偶爾會在水池邊發現巨木的殘株,這就成為繪製這張古湖復原圖的原始構想。
為了建構圖中的生態場景,我又走訪了松蘿湖、鴛鴦湖等地,最後總共在畫中安排了約60種動、植物,重現古加羅湖具體而微的一角。

 

蠻湮台北 壓克力彩 240 x 110 cm

台北是一個歷經巨變的盆地,曾經是滄海、湖泊、沼澤、森林、農田,最終而成為物質文明的水泥城堡。若不是像我一樣,曾經經歷過早年台北農村生活之人,必定很難想像這裡原本是一個生態豐盛之地。

這張圖在我的想像中時間回溯了600年,那是漢人尚未進入盆地,洪水與巴賽族主宰一切的蠻湮時代。畫面中大屯連峰山形依然,但牛背鷺陪伴的不是水牛,而是成群在淺水處覓食的梅花鹿。濕地裡有水獺出沒,已滅絕的藍睡蓮盛開著。像石龍尾、芡、葦草蘭這些在今天已被逐出台北盆地生態版圖的物種,也都回到了畫面之中。
 

重返莽原 壓克力彩 200 x 100 cm

花東縱谷是台灣最晚開發的平原,這裡曾是梅花鹿成群漫遊之地。在縱谷生活的日子裡,我體會當地的氣候、地理、觀察生物滋息,並從文獻與訪談中瞭解了近代的風土變遷。於是我能想像自己身處海岸山脈的野溪出口,與消逝曠野的象徵─雲豹同棲,就在蝴蝶蘭盛開的樟樹古木之上,俯瞰著有蘇鐵生長的乾河床。原住民獵者正與大山豬鏖戰,這暗示了我的想法,因為原住民引火行獵的習俗在生態上可能會塑造出獨特的生態景觀,那就是與山地闊葉林鑲嵌交錯的稀樹莽原。